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武夷山国家公园——

青山绿更多 茶乡春意浓

王崟欣    2022-02-11 14:32:58    人民日报

虎年新春,行走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山川叠翠,碧水穿行其间。游憩区内,红灯笼高高挂起,游人结伴而行。森林深处,管护员翻山越岭,守护山林。炊烟升起,农家小院欢声笑语,一家人正算着丰收账……

2021年,武夷山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作为我国唯一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探索科技管护,发展生态旅游,建设生态茶园,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科技赋能,守护美丽风景

春节假期,福建省福州市的周文婷一家来到武夷山游玩。

“嘀”的一声,检票入园。同一时间,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内,周文婷一家的入园数据出现在蓝色大屏上。

工作人员袁福良介绍,这块大屏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智慧大脑”,也是国家公园高效运营和生态管护的“秘诀”。除了游客信息分析,屏幕还实时显示园区水质、空气质量、监控画面等信息。

红灯笼在道路两旁高高挂起。放眼望去,星星点点的红色,与山峰的苍翠相映成趣,游人行走其间,自成画卷。领着家人一路登山看水,周文婷连连赞叹:“处处都是好风景。”

九曲溪上,乘一张竹筏,两岸层峦叠嶂,青翠欲滴。五曲桥下,一群乌黑的鱼游过,周文婷驻足,有些好奇。一旁的动物爱好者马上认出:“这是光倒刺鲃,野生资源很稀少,武夷山这里却很常见。”

天游峰顶,拍下张张合影。照片里,家人笑得灿烂。身后,云海逐渐褪去,武夷全景尽收眼底。

袁福良操作的后端系统上,也见证了这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如今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已有记录的高等植物269科2799种,堪称“天然植物园”;野生动物7407种,被中外生物学家誉为“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

“如今运用无人机、红外相机等智能化技术手段,智慧管理系统实现了对武夷山国家公园‘天空地’全方位、全天候监测,提升了生态保护能力。”袁福良指向屏幕右侧,一块专门的区域汇总了各执法大队的实时巡护情况,巡护人员数量、人员定位、巡山轨迹等信息清晰在列。

正说着,屏幕上在线巡护的数据跳动了起来——又有一名管护员进山了。

 

生态巡护,筑牢一线屏障

进山的是翁建魁,武夷山国家公园执法支队星村大队桐木中队的一名管护员。

2016年,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一套统一高效的管理运行体制随之建立:成立由省政府垂直管理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并建立“管理局—管理站”两级管理机构。管理站下,相应成立多个执法大队,每个执法大队配多名管护人员。

溪流淙淙,鸟鸣啾啾。生态核心区与游憩区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平时没有外人进入,陪伴管护员的只有这片大山。

将摩托车停在山脚,打开手机上的巡护助手软件,翁建魁徒步进山。与此同时,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的系统,也实时接收到了翁建魁的巡护信号。通过巡护助手,翁建魁不仅能够将巡护现场照片和录像传送给中心,遇到紧急情况,还能够第一时间与后台连线,巡护安全性和效率大大提升。

雨润山林,山间还弥漫着雾气,山路不太清晰,却难不倒翁建魁。一路上,哪块石头好走,哪里可能碰见猴子,他都烂熟于心。管护工作是保护国家公园生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打击生态破坏,开展生态保护教育和森林防火。

路过一棵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树,翁建魁停下来拍照记录,“这是钟萼木,钟萼木原先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如今数量多了,保护等级已经降为二级了。”介绍这些的时候,翁建魁一改起初的腼腆,神情颇有些自豪。

得益于一线生态管护,武夷山国家公园森林覆盖率长期稳定在96.72%,地表水、大气各项指标均达国家一级标准,负氧离子浓度常年处于“非常清新”水平,2021年,国家公园还新发现武夷林蛙、武夷山对叶兰等8个物种。

翁建魁当管护员已有7年,7年里,他感到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工作量。国家公园试点之初,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任务很繁重,村民不理解是常有的事。如今,随着生态发展带来红利,保护的理念越发深入人心,毁林种茶的情况几乎没有了,不少村民还主动加入到巡山护林的行列中。

在山里走累了,翁建魁掏出了家人准备的年糕,啃两口。“林有多深,情就有多深。”翁建魁说,守护这片山林,受益的是这片山,是山里的群众,也是家人和自己,“护林让我觉得很光荣。”

 

绿色产业,带来幸福生活

太阳西斜,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的一户农家小院里,飘出阵阵饭菜香。

村民李万松家,崭新的红灯笼挂在门前。熏鱼、油圆、年糕……饭菜冒着腾腾的热气被端上桌。祖孙三代围坐,吃着团圆饭。

武夷山是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茶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地处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区腹地,桐木村盛产红茶。

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启动后,确定了“保护第一、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理念,禁止毁林种茶,并开展生态修复。起初,桐木村一些村民不理解,开垦茶山、毁林种茶的情况仍有发生。

如何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让这里的茶产业可持续发展,造福当地百姓?近几年,武夷山国家公园在依托执法支队开展宣传教育、打击违规种茶的同时,积极探索“茶—林”“茶—草”模式的生态茶园建设,引导茶农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每年春季,桐木村的茶山都热闹非凡。外地的客人慕名而来,实地观看春茶长势。领着客人到自己的茶山走一圈,李万松介绍:自己的茶树不用除草剂、不施肥!“头回客就成了回头客。这几年,虽然茶叶产量没有增加。但在生态种植的方式下,茶叶品质更好,单价也上去了,村里纯天然野茶一斤卖到千元以上。”李万松说。

平日里,茶农们爱切磋制茶。年前,大家一交流,发现不少价格卖得高的茶青,周围都种了落叶树。李万松所在的三港村民小组也盘算着弄几百株落叶树苗。李万松打算加入一起种树,提升茶叶口感。

正吃着饭,李万松手机响了。放下电话,他带来了好消息:“北京的老顾客,这次要200斤!”农家小院里,笑声朗朗。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俄发出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强音
下一篇:脱贫群众生活更安心更幸福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