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图片频道 > 正文

“90后”听漏工:为城市供水管道“听诊”

2022-08-01 11:37:04    新华社

7月23日,张杨在合肥市蜀山区一处路段进行常态化巡检。

 

今年29岁的张杨是安徽合肥供水集团“雷锋精神”听漏队队长,带领着23名队员,负责全市一万余公里供水管网检漏工作。

与声音“打交道”,是张杨和同事们的工作日常。管道的振动声、漏水的溢出声、沙石间的碰撞声、漏水搅动周边沙石的噪声等透过听漏棒与听漏仪等专业仪器传递到耳边,再结合管材特质和周边环境介质等特点,精准分析声音的层次性、多样性,从而判断是否漏水以及精准定位漏水点。

工作四年来,张杨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用双耳为城市供水管网“把脉”。在他的带领下,“雷锋精神”听漏队近四年先后检出漏点六千余个,定位准确率达99.8%,节约水量达7700余万吨。

 

 

7月23日,张杨驱车前往合肥市蜀山区一社区进行常态化巡检。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7月15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总院,张杨在进行听漏志愿服务。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7月29日,张杨在合肥市芜湖路进行听漏作业。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7月15日,张杨(右)与同事郭相东在夜间进行听漏作业。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7月15日,张杨在合肥供水集团组织听漏队队员开展业务交流会。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7月20日,张杨在办公室查看自己写的工作日记。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7月15日,张杨在合肥市瑶海区一处路段进行常态化巡检。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7月15日,张杨(右一)在合肥供水集团组织听漏队队员在供水管道工培训基地开展业务交流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7月15日,张杨(左)与同事郭相东在合肥市瑶海区一处路段进行常态化巡检。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7月23日,张杨在合肥市蜀山区携带听漏设备前往巡检地点。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7月23日,张杨在合肥市天鹅湖公园进行听漏作业。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7月29日,张杨(右)和同事郭相东在合肥市芜湖路进行常态化巡检(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7月21日,张杨在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附近小巷里进行听漏作业。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7月15日,张杨(左)与同事郭相东在夜间进行听漏作业。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7月29日,张杨(中)在合肥市芜湖路进行常态化巡检。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7月29日,在合肥市芜湖路,张杨(右)和同事郭相东在常态化巡检中通过手机判断供水管道的线路。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7月29日,张杨在合肥市芜湖路进行常态化巡检。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7月23日,张杨在合肥市天鹅湖公园进行常态化巡检。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