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福”见永“安”

——福建省永安市开展“福”文化推广工作侧记

2022-03-04 17:00:18    三明日报

“福”虎迎春,“福”满燕城。虎年春节,燕城大地上处处见“福”,从城市到乡村,从社区到企业,“福”字、“福”景、“福”产品……让人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受到“福”风拂面。

 

畲族“福”文化剪纸

 

寻“福”,古“福”文化润心田

1月23日,永安市西洋镇文化站站长陈毅翔在当地村民的带路下,跋山涉水,在西洋镇蚌口村大煞岭山脚与林田村石门山界河的大蜡烛山崖壁上,发现凿刻于元朝至正廿二年(公元1362年)的“福神”摩崖石刻。

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古代“福神”摩崖石刻,是永安市开展“福”文化推广工作中的一次惊奇发现。随着“福”文化推广工作的一步步深入,燕城大地上寻古“福”文化的脚步加快,一个个饱含“福”气的古“福”留存接蹱而来。有明万历丁巳年(1617年)桃源洞主陈汝端所撰,深藏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桃源洞百丈岩景区龙峰洞马氏仙姑庙后崖壁上的“福祐四方”石刻;有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位于青水畲族乡过坑村的福临堡,门框还有一副藏头联:“福善从知天泽渥,临门还见日精华”;还有镶嵌在古厝、古桥的“福”文化遗迹……它们成为时代主人,历经沧桑,成为百姓的心灵归所。

“发现一处带‘福’的历史遗存,犹如发现一个跨越千年的生命,太有意义了。”陈毅翔激动地说,默默地守望着岁月轮转的“福神” 摩崖石刻,无声地述说着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透过一个个被发掘出来的古“福”文化,让人不难发现从古至今,人们对“福”的向往,对“福”的追求。目前,永安市已挖掘出“福”碑刻、“福”建筑等历史遗迹留存20余处。

送“福”,百姓“福”享新生活

古人求“福”,今人享“福”。

1月25日,一场“福”元素满满的文化科技卫生 “三下乡”活动在永安市安砂镇集镇广场举行。现场上,书法家写“福”送福、非遗展演祈福、“福”剪纸祝福、医生义诊送“福”等一系列活动,让村民饱享一回“福”文化大餐。

乡村在“福”文化的熏陶下,百姓心中乐开了花,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写在脸上。春节期间,永安市组织书法家下基层,开展新春写“福”、送福进万家等活动150余场,为百姓义务写福字、送春联1万余副。

从村到城,最高兴的还是老百姓。在城区,步步见“福”,永安市利用户外广告牌亮“福”800余处,张贴“福”文化海报2000余张。同时,还结合“福”文化的推广,打造“福”文化主题公园1处,布置“福”文化主题街区3个,建成主题造型造景6座。

“福”气永安,永安有“福”。绿水青山为底的画布上,永安勾勒出一幅处处皆“福”景的画卷,以“福景、福艺、福味、福兴、福居”为主题,打造网红打卡点20处,让在永安的人或来永安的人都能切实感受到处处是“福”。

“这是永安‘福’的风采,看得过瘾,玩得开心……”利用春节假期,携家人从泉州来永安的游客苏大伯说。正如苏大伯所说,在永安每一抹恬静而灵秀的风景,好像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福”音:永安人是有“福”的。

造“福”,设计引领“福”时尚

“福”文化,既要有古的元素,也要说今的色彩,这样才可以持续推广。永安市紧扣“福往福来 福建来见”主题,整合乡村、城市、企业等资源,着手开发“福”文化,创作“福”文化。

1月6日,一场以“福”文化为主题的创意设计大赛在永安拉开帷幕,吸引全市各级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及民间艺人共同参与。目前,已收集参赛作品130件。

2月25日,永安市再次发布“万元征集令”——征集一批“永安福”的象形字书法作品,进一步展示永安特有的“福”文化内涵。在“重赏”之下,全市书法爱好者跃跃欲试,大胆创意“永安福”文化书法作品。

企业一直是“福”文化创意作品的主阵地。走进落地永安的福建省竹里家居科技有限公司竹工艺品展示厅,一件件经过专家设计的刻有“福”“竹福”等字样的竹产品,琳琅满目。

“公司主要生产竹文化主题的竹工艺品。去年底,永安市开展‘福’文化推广工作,我们企业就组织专家进行设计‘福’文化主题的竹工艺品。”公司总经理吴黄贵说,“竹福”与“祝福”谐音,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一推向市场就很受消费者的欢迎。

畅美的内涵,更要通过内心世界的富足来体现。有了竹里公司的带动,一个个带有“福”文化特色的元素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竹编工艺嵌入“福”字,闲置房屋改造成“福”景观公园,就连百姓的服饰都刻上“福”字,燕城大地上,一股浓浓的“福”味。(永安记者站魏兴谷 通讯员 李晓娟 文/图)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邓小平在百色起义时的战略思维
下一篇:生死攸关战乌江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