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明代闽籍文人旅行与文化传播

2022-06-16 11:08:36    福建日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中国文人的真实写照。晚明是中国旅游史上的繁盛时期,尤其是在文人之中,出于求学、游道、游伴、游观等不同目的的旅行也越来越多,因此晚明闽籍文人旅行炽盛。

福建名山众多,自然环境奇美,而且多有传说典故,是明代文人最乐于旅行之地。如太姥山,据王烈《蟠桃记》,相传是尧时老母在山羽化仙去,故称为“太母山”,汉武帝时命东方朔授天下名山,方改“母”为“姥”,山中有太姥墓,是福建名山。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明代博物学家谢肇淛居丧满限,返京之际,特意取道游历太姥山并寻到了太姥墓,在亲见后撰《太姥山记》道:“乃卒不知太姥何人?墓何代?尧耶?汉耶?未可知也。”谢肇淛对太姥山的旅行不只是为了游历赏景,他的旅行包含着文人对于传说、典故的探索和质疑精神,而这正是当时闽籍文人旅行的特点之一——怀思旅行。旅行不只是为了猎奇游历,文人旅行需不畏艰险之精神,通过亲身走访考证传说、典籍所载是否真实,探究真相才是明代文人旅行的意义所在。

明代闽籍文人还通过自己的旅行带动了新的名胜出现,叶向高(1559—1627年),曾为吏部尚书、大学士,后至内阁首辅。万历时叶向高归乡,游福庐山后,择此地为居,并倾力筹措资金,专注营造福庐奇景,其后当地名士继其志,经过多年营造,终成“钜丽甲于八闽”的福庐灵岩胜景,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和自然遗产。董应举,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闽县人,家在连江,他也曾开家乡的连江百洞山,后亦成连江名胜之地。闽籍文人最初以景而游,后又有以人造景之举,给后人留下新的旅行名胜,人与旅行形成了互促之态,这也是明代闽籍文人旅行的另一大特点。

明代考生是当时旅行的主要人群之一。闽籍文人作为读书人,绝大多数都参与过科举。在福建内,为会考赴福州,便有在福建旅行的机会,而那些赴京科考的文人则经江西、浙江、山东、北京等地,足迹遍布更广,见闻更多,交友更广。闽籍文人北上赴考被称为“北上春官”,他们应考之路十分艰辛,但也能体味南北之差异,亲见沿途的人文风景。这些考生作为一个极富文化底蕴的群体,自然留下了丰富的游记作品和诗词佳作。

例如张燮(1573—1640年),龙溪人,交友广泛,他曾九次北上春官不第,虽仕途不顺,但因每次往返约半载,让张燮有时机能结交海内朋友,见识听闻也日益丰富,加上他勤于写作,留下了数百卷的诗文、数十篇游记,其中更有中国海上交通史的重要著作《东西洋考》。张燮还曾纂有《山志》,此书是一部大型游记集,其中作者不限闽人,范围不限闽地,以将天下作家、天下游记编选载入为宗旨,可惜此书已佚。但张燮在收集这些游记时获得很多其他地区文人的支持,无疑促进了不同地区文人之间的交流和交往,文化影响力不言而喻。

闽籍文人还借应考之机,结交志同道合之友。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曹学佺、陈荐夫、许光祚、张振藻等便在北京通州的潞河公署聚会,留下了诗文,赞颂了当时潞河繁荣热闹的景象。曹学佺与吴德符、陈惟秦还曾相约一起游览浙东的天台山,留下《适越记》。与友同游,以文相传,闽籍文人北上之旅不但是求取功名之旅,更是一次次走出闽地,远涉广阔山河,他们通过人与人的交流,扩大了闽地文化的影响力,也把其他地方的文化带入闽地之中,文化交流的作用不可小觑。

福建作为明代中国与琉球、日本交往的重要舞台,不乏闽籍文人及官员出访琉球的身影,明代册封琉球的使臣以福建人为主,如陈付(闽县人)、潘荣(龙溪县人)、谢杰(长乐人)等。谢杰(1535—1604年),万历时期出使琉球,因为不受琉球国的赠金,被琉球人敬佩不已,特意建却金亭以纪念,他所记的《使琉球录》《〈琉球录〉撮要补遗》《虔台倭纂》便记述了他在海外的见闻。从他的《水亭观龙舟》中,我们能看到琉球的划龙舟活动,也印证了中国文化对当时琉球的影响至深。而《虔台倭纂》中的《今倭记》记述了当时日本的政治情况等,让当时与日本在朝鲜作战的明王朝能够更了解日本真实的情况,是极具战略意义之作。明代出海扬帆的闽籍文人拓展了当时中国人对海外的认知,也让中国人的足迹遍布得更远更广。(张慧)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三星堆考古接连“创造历史”,在传播中启蒙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