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农政全书》中的朴素农业生态观

2022-07-25 16:23:58    学习时报

明代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五大农书之一。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明末科学家,自幼常因家贫而从事农业活动,他深感百姓之苦、国家之贫,存“治国治民,崇正辟邪”之志,潜心研究农业问题,形成专著。该书撰写始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终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由徐光启弟子陈子龙修订完成并刻板付印。
  《农政全书》集前人农业科学之大成,总结了清代之前的农业科学技术。全书内容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和荒政共十二目六十卷,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徐光启以“农”“政”辩证关系为基础,展现了经济、技术与农业生产部门相统一的“大农业”系统观和生态观。《农政全书》的精要之处也在于,徐光启并没有仅仅将农业问题拘泥于对以往的农业科学知识的总结,而是将目光放到了更为长远的政治生态上,将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相结合,使《农政全书》超越了以往的纯技术性的农业书籍,集中表达了徐光启以农治国的农业生态观。
       时宜
  传统的中国农业观讲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董仲舒言“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副天数,应当顺天而为。徐光启认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生养庄稼应当是天、地的客观条件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作用的结果,由此徐光启阐发出四时之动,应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是月也……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天飞鸟,毋麑毋卵”,春季万物生发繁殖,应禁止伐木,禁止破坏鸟巢,禁止杀幼鸟幼兽。“季夏之月……树木方盛,命虞人入山行木,无有斩伐”,夏日正是万物长养时节,命人进山查看是否有人砍伐生长的树木。“防雾伤枣……麻散落于树枝上,则可避雾气。”秋日对作物进行防雾、防冻准备。“是月也,农有不收藏积聚者,马牛畜兽有放佚者,取之不诘。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田猎禽兽者,野虞教道之。其有相侵夺者,罪之不赦。”冬季,没有存粮的农户将走失的牲畜带回不应追责,山林薮泽有蔬食或可以田猎的禽兽,官吏应指引民众去获取,有相互侵夺者,论罪不赦。
  徐光启提出用“草壅法”植棉,“用黄花苕饶草后壅者。田拟种棉,秋则种草,来年割草壅稻,留草根田中,耕转之,若草不盛,加别壅。或种大麦、蚕豆等,并掩覆之”。田拟种植棉花,使用黄花苔多草后堵塞的,秋天种植草,明年割稻草堵塞,留草根田中,耕地流转,如果草不多,另外堵塞。或者种植大麦、蚕豆等同时覆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草壅法是农业生态循环利用的系统方法,是顺应自然,改善自然条件以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
       土宜
  “谚曰‘歇田当一熟’,言息地力也。”土地作为农业社会最宝贵的资源,土地的生养能力是维持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的形态、密度、成分、酸碱度等都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如对于碱地,徐光启就建议种高粱,且宜清明前后播种,“秦中硷地,则种薥秫。下地种薥秫,特宜早,须清明前后耩”。
  不同时节,为维持地力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初耕欲深,转地欲浅”。在此基础上提升施肥技术可增强地力,“田有良薄,土有肥硗。耕农之事,粪壤为急。粪壤者,所以变薄田为良田,化硗土为肥土也”。面对人地矛盾与地财矛盾,徐光启在尽力保证农家有收获的同时,采取土地用养结合的方式保持地力,优化农作物的生长与土壤的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凡高仰田,可棉可稻者,种棉二年,翻稻一年,即草根溃烂,土气肥厚,虫螟不生。多不得过三年,过则生虫。”经济作物与农作物的种植周期,徐光启主张棉花种植以一年一熟为宜,稻棉轮作,限制棉花的种植周期不超过三年,同时注意“周田作岸,积水过冬”,以改善土壤,减少杂草和病虫害的发生。在养护地力的同时,也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徐光启认为个体小农户如果占田过多,力不能耕,会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国家对这种情况应采取措施予以限制。“而广虚之地,数口之家辄田二三百亩,卤莽灭裂,丰年则为薄收,水旱则尽荒矣。此上之无法以教之,无制以限之故也。”
       水利
  “水利,农之本也,无水则无田矣”,徐光启苦心于水资源难以使用、南北水资源不均、朝廷政策无力等,在《农政全书》中专门讨论开垦和水利。水利思想在《农政全书》中占据全篇五分之一,为解决水资源之缺提供了系统性、针对性的科学技术方法。
  “故用水一利,能违数害,调燮阴阳,此其大者”。在如何辩证看待自然灾害和政治社会的关系问题中,徐光启在治水问题上将除害作为基础,将兴利作为目的,这就显示出他与以往传统农学家的不同,徐光启认为处理水害就是养民。徐光启关注到明代统治者把河运放在治理河道首位的做法,以运害农,治水却治标而不治本的错误方针,指出东南用水生谷,西北用水漕运,这是费两份水利而只收获一份谷物的低效方法,不可因为南北通运而降低农运的重要性,将水害寄希望于改道,为协调这一矛盾,徐光启在天津试验垦殖,主张在北方实行屯垦,改变南粮北调的局面,以巩固国防和民生。徐光启谈水利问题要着其根本,“不在源,即在委,源恒流,委恒汤者,故无骤溢骤于之患”。对于地方府县图增一邑之赋,实失数州之赋的得不偿失之举,也应当加以纠正,改堤为桥,复田为湖,变灾为利,“凡湖皆自然淤淀,但不宜多作田以尽之,使水无所容耳”。
  针对西北地区干旱、荒废耕地的问题,“西北之地,夙号沃壤,皆可耕而食也。唯水利不修,则旱潦无备。旱潦无备,则田里日荒”,徐光启提出了“用水之术,不越五法”,即五水之术的旱田用水方法,其主旨是依据水资源的不同情况,如地表水的“源、流、潴、委”,即地下泉水、江河塘浦、积水和海潮沙洲等种种水资源,可采用引水、调水、蓄水、提水等技术措施加以利用,灌溉农田。针对东南水利多涝问题,徐光启则提出“河港泄泻,围岸堤防,闸窦乘除”的治水方案,在低洼地带修筑圩岸以阻挡洪水,在圩岸上修建闸窦以利排灌,在沿江沿海及高、低田分界处修建闸座,以防江海水倒灌。
      人力
  明代晚期,南北农业发展不平衡,南方人多地少,北方地多人少,人力与地力均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南方地区百姓无田可耕,纷纷“为末富、奸富”之业,而北方由于地广人稀,荒田闲置“内则关、陕、襄、邓、许、洛、齐、鲁,外则朔方、五原、云、代、辽西皆耕地也,弃而芜之”。与此同时,农业也经受着工商业的冲击,农民不超过十分之三,勤劳的人不超过十分之一,一个人生产的,数十人使用,由此产生了巨大的人地矛盾。徐光启提出“均民”主张,即将南方过剩劳动力移于北方荒旷之地从事耕垦,以此增加粮食产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除强调人力重要性外,还对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予以肯定。徐光启引述丘濬之观点:“土性虽有宜不宜,人力亦有至不至。人力之至,亦或可以回天,况地乎?”批判了中国传统的“风土说”。徐光启的农政立足之点仍然是在“人”上,他的“荒政”一目共十八卷,约二十五万多字。在荒政篇中徐光启提出“预弥为上,有备为中,赈济为下”以灾前预防为主、以灾后救助为辅的荒政思想,表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的理念。对待社会经济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上,徐光启提出了著名的“财银之辨”,银钱仅是衡量财之多寡的手段,其本身并不能创造新的财富,粟、帛才是真正的财富,能够解决社会人口的生存问题。(刘熙)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致敬古圣先贤 传承千年文脉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