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一枚红色硬币的故事

2022-12-19 22:38:13    党史文苑

我叫月海明,出生于1951年4月,今年71岁,家住江西省龙南市龙南镇红岩村月屋新村。我家里珍藏有一枚面值1分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铜币,是我母亲于2001年去世前传给我的。母亲临终前告诉我,这不是一枚普通的硬币,而是一枚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文物,里面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红军战士和我们老百姓之间血肉情深的感人故事。
       浴血金盆山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进行长征。1935年2月,中央分局决定将留守部队分九路向外突围。赣南军区第2军分区将部队编成了3个大队,其中第3大队由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兼独立14团政委方志奇带领向外突围。经多次战斗后,方志奇部损失惨重,后来陆续接收了原红71团等部队失散的指战员,共计有200余人,于1935年3月中旬经龙下、东坑嶂下、蛇子嵊岽到达距我家5公里的金盆山南麓。部队刚一落脚,就在花瓶丘一带遭到了龙南、定南、全南、信丰2000余名国民党“铲共团”的堵截。因红军大部分都是伤员,最终因敌强我弱,弹尽粮绝,突围失败,近百名战士在战斗中血洒战场,62名红军因伤不幸被俘,只有少数红军冲出重围上了油山。据村里当时在场的老人们说,这些被俘的红军在被国民党“铲共团”押到杨坊月屋围关押时,个个蓬头垢面,衣服破烂,他们伤痕累累,骨瘦如柴,很多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国民党“铲共团”就在月屋围门口公开对红军进行拷打审讯。敌人拿着粗粗的柴木棍,将被俘的红军战士往死里打,逼问突围红军的去向,指认红军干部,很多红军当场就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但就是这样,面对敌人的淫威胁迫,红军战士自始至终威武不屈,正气凛然,没有一人泄露秘密。
       险得紫铜币
  我的父亲月允鹏和其他月屋围的老百姓,都目睹了红军战士被打得皮开肉绽、鲜血迸溅、惨叫连天的血腥场面。大家无不暗暗流泪,心痛不已,愤愤不平。五六个同情革命的乡亲和我父亲秘密聚集在一起,决定冒险给红军战士送食物和草药。父亲回到家里,将红军战士被迫害的情况以及商议的秘密行动,告诉了我的奶奶张海昆。奶奶虽深明大义,又担心太危险而左右为难。这时,刚嫁进门、我父亲的大嫂、我的伯母王浩昆主动请求:“我去送吧,我刚嫁过来,大家都不认识,而且妇女更不容易引起白狗子的怀疑。”父亲和奶奶也觉得由她送更安全,于是将送食物的任务交给了我伯母王浩昆。
  当天夜里,我伯母同围里的其他几个妇女一起从家里拿了番薯、芋头等极为简单的农家食品,藏在衣服里,一路小心翼翼来到围屋外的墙边,从墙上的小窗孔将食物迅速塞给关押在里面的红军战士充饥。正当大家准备撤离时,我伯母突然看到一只沾有血迹的稚嫩小手从小窗孔伸了出来,并向我伯母身边扔出一个东西。那个东西掉落在我伯母脚边的地上滚了几圈,发出了微弱的声响。国民党“铲共团”的看守人员这时注意到了动静,循声走了过来。我伯母连忙将东西踩在脚下,假装弯腰揉脚穿鞋。她面对看守人员的质问,镇定地说:“长官,我只是路过这里,不小心踢到了一块小石头,吵到你们了,你看我的脚也踢疼了。”看守人员在确认被关押的红军战士没有异常后,吼叫着让她赶紧离开,并严令以后不得再靠近围墙。这时,我伯母才赶忙把东西塞进鞋里,惶惶不安地一路跑回家,并神色紧张地关上门。我父亲见状连忙问发生了什么事?伯母舒了一口气,瘫倒在地,从鞋里拿出那个小东西,声音颤抖地说道:“这是一个小红军从小窗孔里面扔给我的……”大家就着灯火,才发现是一枚沾着血迹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分面值硬币。我父亲看后感慨地说:“红军战士都身处绝境,但仍然纪律严明,不肯白拿老百姓一点东西,多好的部队呀!”
  后来我查了龙南县志等革命史料才知道,国民党看到红军战士坚贞不屈,月屋围群众又同情革命,怕时间久了会生变化,于是过了几天就将这些红军都拉到龙南县城捡尸坝枪决了,那名给我家钱的小红军也一同牺牲了。
       精神代代传
  这枚硬币来到我家的当晚,我奶奶就紧紧握着这枚沾着血迹的紫铜币,神色庄严地告诫全家:“今天这件事,我们家的子子孙孙都不能忘记,共产党、红军是为我们穷人打天下的,他们受的苦,流的血,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枚硬币是无价的,是我们家的传家宝,你们将来要小心保存好,一代一代往下传!”
  就这样,这枚红色硬币从我奶奶手上传到了我母亲手上,2001年我母亲去世后,硬币又从我母亲手上传到了我手上。就这样,这枚硬币一直在我家被珍藏近90年。我和周围的乡亲说,我一生都要遵照祖上所嘱,永远珍藏这枚硬币,将红色精神代代传承下去。从那枚红色硬币来到我家的近90年里,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老百姓的日子一年比一年过得好。我今天把这枚红色硬币的故事讲出来,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枚硬币背后的故事,了解革命的艰辛,明白共产党、红军和老百姓之间的深厚感情,了解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要将红色精神、红色基因代代传下去。(口述者:月海明 记录者:廖振房、月明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讲好中国故事,描绘时代画卷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共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

共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