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新疆手工艺人痴迷葫芦雕刻 令千年壁画华彩“重生”

2022-02-28 11:27:05    中新网

中新网乌鲁木齐2月26日电(苟继鹏)“这件作品刻画的是我们新疆克孜尔石窟205窟最精美的一幅壁画。”近日,新疆工艺美术大师、葫芦画非遗传承人马江红,向中新网记者展示了她创作的葫芦壁画雕刻作品。

记者看到,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在马江红的手中,立体呈现在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葫芦上,鲜活而又惊艳。马江红坚持葫芦壁画创作至今已有30多年,在业内被誉为“中国葫芦壁画雕刻第一人”。

千年壁画,在马江红的手中呈现在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葫芦上,鲜活而又惊艳。 左丹丹 摄

早在上大学期间,马江红就与壁画结缘。“大一的时候,第一次去敦煌就被那斑斓的色彩和巨大的画幅所震撼。”马江红说,自己被敦煌壁画吸引住了,在那里流连了十几天,舍不得离去。后来,她将目光锁定在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

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比敦煌壁画还要早,其绘画是文化艺术高度融合的重要代表。

有一次,马江红在喀什偶然遇见葫芦画,让她有了将克孜尔石窟壁画与葫芦结合的想法。“当时我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冲动,为什么不把失去和现存的壁画雕刻在大葫芦上呢?新疆这种硕大的葫芦质地坚硬,色泽柔和,非常适合雕刻,又易于保存。”于是,马江红便潜心钻研葫芦雕刻。

马江红创作的葫芦壁画作品。 左丹丹 摄

这种把壁画呈现于葫芦上的奇思妙想,在她之前鲜有人尝试。30多年来,她一点点摸索,走遍全国拜师学艺,涉猎广泛,在雕刻、版画、玉雕、砖雕等方面皆有所学。2008年她还曾专修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字画装裱、古书画修复和木雕,并将所学到的技法运用到葫芦雕刻中。此外,她还多次到克孜尔石窟实地考察,对壁画的故事情节以及年代进行分析考究,最终将精美的壁画呈现在葫芦上。

艺痴者技必良。马江红在从业30多年来,持续创作了大量精美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时常沉浸创作中,不知室外是白天还是黑夜。”她说,自己完成的第一件作品前后持续了11个月,而最令她满意的作品则耗时达到5年之久。

“至今我都不敢想象,此时的我竟然与美丽的克孜尔壁画和葫芦艺术结缘,还让我的生命与它们相互交融,几乎达到了不可分开的奇妙程度。”马江红告诉记者,她希望能够将这一技艺传承给更多的年轻人,让更多人掌握葫芦画雕刻技能的同时,也让大家通过葫芦画的方式去认识新疆,了解新疆丰富的文化。(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从钟鸣鼎食到人间烟火——漫谈文物中的饮食文化
下一篇:解读千里江山家国情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