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以观演新体验助力演出业破冰再出发

2022-07-21 11:08:18    人民网

 沉浸式影视、沉浸式展览、沉浸式演艺、沉浸式购物、沉浸式体验馆、沉浸式密室逃脱……近年来,“沉浸式”成为文旅领域的一个热词,渗透到演出场馆、文化园区、旅游景区、文化遗产等不同空间,衍变出许多创新活力强劲、表现形式丰富的文化产业新业态。对饱受新冠肺炎疫情困扰的演出业而言,为观众提供更多沉浸式体验,不失为纾困解难的一项重要举措。

危中有机,危中寻机,化解了危就是腾飞的机。即便演出场次受限,像主打文化融合的大型京剧交响套曲《京城大运河》,像主打视觉特效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一经亮相便获得了观众的由衷认可。这些作品之所以成功并不仅仅因为紧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IP”,更重要是突破了传统舞台艺术限制,在沉浸式、互动式等新兴演出形式上进行了创新探索,极大丰富了观演体验。当前演出业除了要严防疫情风险,还应临危思变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应用新技术、新空间、新模式、新业态,助力演出方式、演出空间、商业模式换挡升级,丰富观众的观赏体验,尽快从冰封中实现复苏。

为什么要重视沉浸式体验?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换个角度看就是无可替代的愉悦感,这是观众和演出者都梦寐以求的效果。比如风靡全网的《唐宫夜宴》,利用5G、AR等新技术“唤醒”历史文物,让“博物馆橱窗中的历史”变成“可参与、可体验、可互动的现实”,一举收获全网20亿次的播放量、上千万条弹幕。沉浸式体验的优势就在于,借助环境渲染、场景塑造、内容创新等方式,能够让观众超越有限物理空间获取独特观赏感受。创新,其实从来都是艺术的高频词,也是舞台生命力的源泉。从大趋势看,沉浸式体验是引领消费升级的热点方向,有着广阔发展前景,也格外需要演出业投入更多人力物力。

达成沉浸式体验的效果,离不开集成大量科技成果营造交互式空间。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利用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唤醒”历史文物,“数字梅兰芳”以高保真数字人技术让大师重新登台呈现梅派京剧艺术,无不印证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对提升观演体验的巨大潜力。文化负责搭建叙事框架、丰富内容要素;全息投影、虚拟现实、混合现实等前沿技术负责搭建交互场景、提升欣赏体验。打造创新性的观演关系,提供具有科技感的形式包装,让观众能够沉浸在特定情境、氛围与主题中,获得全方位的精神愉悦享受。可以说,与科技相融合将成为演出业发展的一个必经出路。

近年来,公众文化娱乐支出比重不断攀升。疫情出现之前的2019年,全国演出票房超过200亿元。疫情影响导致文化需求可能暂时收缩,但绝不会消失。所谓“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一旦疫情影响减弱,演出市场也会慢慢走出沉寂。面对当前的困境,咬紧牙关、静修内功、创新发展,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经历了疫情的洗礼,演出业必能华丽蜕变,为美好生活助力,为强国征程添彩。(安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国际瓷画文化艺术节在港开幕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