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30年期国债期货正式上市交易 填补超长期利率避险工具空白

2023-04-23 09:56:47    证券日报网 

4月21日9点30分,30年期国债期货正式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下称“中金所”)挂牌交易。根据中金所公告,首批上市的30年期国债期货合约为2023年6月(TL2306),挂盘基准价为95.86元;2023年9月(TL2309),挂盘基准价为95.3元;2023年12月(TL2312),挂盘基准价为94.8元。

国债期货产品“上新”

在30年期国债期货上市之前,中金所先后于2013年9月上市5年期国债期货,2015年3月上市10年期国债期货,2018年8月上市2年期国债期货。另据中金所数据,30年期国债期货仿真合约自2018年12月18日起开始上市交易。30年期国债期货各仿真合约的交易保证金为合约价值的4%,保证金标准为合约价值的3%。

随着30年期国债期货合约正式上市交易,我国基本形成了覆盖短中长端的国债期货产品体系,特别是填补了超长期超长期国债风险管理工具空白。

4月21日开盘后,TL2306、TL2309和TL2312分别开报96.09元、95.5元和95元,截至21日收盘,全线飘红,分别涨0.37%、0.18%、0.09%,总成交13472手,总持仓5907手。

宏源期货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化栋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国际来看,美国、德国、英国等成熟市场均已上市期限在30年左右的国债期货产品,是交易最为活跃的国债期货品种之一。30年期国债期货能够有效对冲超长期利率风险,大大提升保险、养老基金、商业银行等配置型机构投资者的超长期利率风险管理效率。30年期国债期货上市,标志着国内利率风险管理市场进一步健全完善,也意味着与国际成熟市场的进一步接轨。”

国海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靳毅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30年期国债期货的上市能够满足更多投资者的需求。同时,也有助于提升长端利率的定价精准度,能为长端利率风险提供了有效对冲工具。

带动中长期资金稳步进场

我国国债期货市场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专业化市场,初期参与的机构类型包括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一般法人、期货公司等。2020年以来,中长期资金参与国债期货步伐明显加快。五大国有商业银行、首批7家保险机构获准参与国债期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基金相继开展国债期货交易。2022年,第二批3家保险机构获准入市;渣打银行(中国)获准参与国债期货交易,并于2023年1月4日正式入市,成为继五大行之后参与国债期货市场的试点外资银行。

数据显示,2022年,机构投资者在国债期货市场的日均持仓占比超过九成。靳毅认为,30年期国债期货上市有助于中长期资金进行利率风险对冲,以及能对超长债标的进行替代,可以帮助机构在配置层面节省资金。同时,30年期国债期货能够帮助机构在曲线策略上进一步向10-30年外拓,增加投资策略多样性。因此,30年期国债期货的上市有望带动更多中长期资金。

从目前市场反应来看,机构投资者也普遍对30年国债期货表现出强烈兴趣。国泰君安副总裁、机构与交易业务委员会总裁罗东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期货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风险管理。以往30年期国债等超长期债券品种投资者主要是保险和养老金等长期资金,有了30年期国债期货这样一个风险管理工具以后,能够吸引更多投资者更积极地参与这个市场,包括券商、基金、银行以及海外机构投资者等等。”

罗东原称,30年期国债期货的上市在提高机构的资产配置效率,帮助机构维稳长期资金投资收益以及促进债券市场发行方面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证券公司而言,一方面帮助我们通过国债承销为国家经济发展募集长期资金,同时提升整体风险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方面,丰富了市场的交易品种,从而进一步完善投资者结构。

此外,今年一季度以来,国债期货市场的成交量表现较为稳健。靳毅表示,参考历史,我们预计此次30年国债期货上市后,短期内成交量会有所放量,但长期来看期货成交量会逐渐回归中性,后续会带动相应期限国债现券的流动性和成交量进一步上行。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
下一篇:阅读业态变了,图书市场如何变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