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压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

金观平    2023-04-25 17:40:46    经济日报

自然资源部近日公开通报67起耕地保护督察发现的重大典型问题,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也正对部分违法违规严重的地市政府进行约谈。

仔细梳理发现,很多违法违规事件的发生,与地方政府有很大关系。例如,部分地方“顶风”侵占耕地挖湖造景、超标准建设绿化带和绿色通道;一些市县政府非法批地、违法征地,主导推动违法占地;一些地方补充耕地不实,甚至弄虚作假等。

今年是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的第一年,有必要深入分析地方违法违规用地的内在原因,有的放矢出台制度,防患于未然。

分析来看,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以GDP论英雄”的旧观念依然在作祟。我国经济总量已突破12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与土地相关的财政收入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基础设施超常供给能力形成的关键。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对土地的巨大需求和土地供应硬约束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在耕地保护和用地指标趋紧的情况下,一些地方仍沿袭以往思维惯性,为追求经济增长,不顾用地是否合法合规。这在不同土地用途产生巨大级差地租,且地方财政仍较大程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情况下,尤其突出。

这一现象反映了有的地方大局观和系统思维有待提升。只看到土地投入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却没有考虑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是关系14亿多人吃饭问题的大事要事。

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实现了“十九连丰”,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不过,在外部形势波谲云诡、国际农产品市场频繁波动,且国内粮食产需仍处于“紧平衡”的情况下,耕地问题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最新发布的全国国土变更调查初步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耕地净增130万亩,是继2021年全国耕地总量增长后再次实现净增,多年来耕地总量减少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

这一成绩的取得,与我国不断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实行党政同责,从严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或改变耕地用途行为,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有很大关系。为此,要继续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逐级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当前,各地正摩拳擦掌“拼经济”。这个时候,更要有全局观和系统思维,在全力推动经济逐步好转的同时,继续推进耕地保护等工作。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了2035年前全国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各地各部门要将这些保护目标任务分解下达,落实到图斑和地块,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对在耕地保护方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失职渎职的,严肃追责。同时,优化布局,采取经济奖惩措施,使耕地下降比较严重的南方部分省份,有序恢复部分流失的优质耕地。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
下一篇:“电力银行”赋能绿色工厂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