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美持续加息给金融体系带来压力

2023-05-05 16:29:31    经济日报

当地时间5月3日,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提高到5%至5.25%。这是美联储自2022年3月份进入本轮加息周期以来第10次加息,累计加息幅度达500个基点。与此前相比,美联储继续加息的动力已大为减弱。市场普遍预期,这很可能是此轮最后一次加息。

此次议息会议,美联储释放出一些新的信号。首先是措辞更为温和,暗示加息接近尾声。美联储在议息声明中删除了“可能需要”进一步加息的语句,并表示货币政策更紧缩的程度取决于经济状况。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谈到加息终点时说:“我们更近了,甚至可能已经达到了。”其次是对经济增长风险的担忧,议息声明中删去了家庭和企业的信贷环境“可能收紧”措辞,改为了“确认收紧”,这意味着美联储大幅加息的负面效果已经显现。对于未来前景,鲍威尔坦言,美国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经济衰退。

美国的金融风险正不断累积。当地时间5月1日,美国第一共和银行被加州金融保护和创新局关闭,成为继硅谷银行、签名银行之后,在2个月内美国关闭的第三家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的银行。这再次表明,硅谷银行事件并非个例,美联储持续加息给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压力。业内人士分析,鉴于当前情况,美国银行业危机或将持续发酵。高盛集团前总裁加里·科恩认为,危机不会轻易结束,包括商业地产板块等在内的银行业务还会出现状况。

美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快显现。一方面,经济增速出现放缓。美国商务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美国实际GDP按年率计算增长1.1%,显著低于去年四季度的2.6%,也低于市场预期。另一方面,经济脆弱性正在上升。3月份,美国新增非农就业23.6万人,远低于2月份32.6万人的数据,就业景气出现降温;一季度美国国内私人投资总额显著下跌,其中反映企业投资状况的非住宅类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0.7%,显著低于前一季度的4%。

经济下行叠加金融风险,使得美联储陷入更加被动境地,使其对货币政策走向的掌控难度进一步加大。虽然美联储加息动力已然不足,但其货币政策立刻转向宽松的难度也不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利率维持在高位概率较大。主要原因是美国通胀“高烧”难退。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美国整体通货膨胀率下降至5%,但核心通胀率仍然顽固,回升至5.6%。这种情况下要实现美联储2%的长期通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暂停加息,将高利率水平维持一段时间,或许是美联储在“抗通胀、稳增长、防风险”权衡下的最佳选择。

面对复杂局面,鲍威尔再次重申了对美国经济软着陆的信心。在他看来,目前还未出现金融条件恶化和信贷收紧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显著影响,信用条件的恶化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与此同时,美国经济韧性犹在,美联储预测模型显示,二季度美国GDP折年环比或将反弹至1.7%,实际增长仍高于美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然而,历史数据表明,衰退同美国加息往往如影随形,特别是短时间内大幅度提升利率后无一例外地会出现衰退。1954年至本轮加息前,美联储共开启了13轮加息周期,其中有9轮加息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仅有1967年1月份、1970年8月份、1984年10月份和1995年6月份,这四次加息美国经济实现了软着陆,但这四次的加息幅度都不大。

值得指出的是,美联储加息和救助中小银行流动性,还将加剧美债上限问题。今年1月份,美国债务总额突破31.4万亿美元。美联储持续加息使得美国政府融资成本不断上升,还本付息压力加大,而对银行业的救助,又将增加美国政府债务负担。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发出警告,按照当前美国政府举债的速度,美国可能最早在6月1日触及现行法定债务上限,如果国会不抓紧通过立法提高债务上限,美国届时将再次陷入债务违约困境。

此次议息会议,尽管美联储为停止加息做了铺垫,但也没有给出承诺,而是留有一定余地。鲍威尔表示,议息声明对后续政策的措辞调整是“有意义的变化”,但他同时强调,美联储将根据接下来收到的数据逐个召开会议作出决定。不难看出,美联储对于结束加息仍缺乏“信心”,还需要一些时间来评估当前宏观经济的风险挑战。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
下一篇:合力共治营造良性出口生态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