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展览活动呈加快恢复发展态势

2023-05-10 17:32:47    国际商报

总展览面积150万平方米,线下参展企业3.5万家,累计进馆超29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超过220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采购商线上线下参会,其中线下参会的境外采购商近13万人;新题材展区活跃,创新产品、绿色低碳产品深受欢迎——时隔三年,首次全面恢复线下举办的第133届广交会日前在广州圆满落幕。

而第133届广交会正是今年以来中国展览活动呈现加快恢复发展态势的一个缩影。据商务部统计,今年一季度境内专业展馆举办的展览活动共计540场,同比增长3.3倍;展览总面积1031.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3倍。其中,展览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展览活动286场,占53%,同比增长5.7倍。

经贸展会功能呈复合化趋势

据报道,3月以来,全国三大会展中心城市之一的上海,各大展馆迎来络绎不绝的客流。纺织服装行业五大展览、2023上海旅游产业博览会等“重头”经贸展览皆再现观众爆满的场景。尤值一提的是,4月18日至27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亮相的2023第二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是中国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优化后的首个国际A级车展,展出总面积超36万平方米,吸引了全球1000多家企业参展。

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从展览类别看,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大健康、食品类题材展会增长迅速。从举办地域看,北京、上海、辽宁、广州、深圳等省市展会恢复较快。

“今年以来展览活动加速恢复,反映出经济复苏的态势。”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举办各类经贸展会及论坛对促进经济贸易发展意义重大。在当前国内消费回暖、对外出口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尤其需要通过举办各类经贸展会来凝聚行业发展合力、提振信心。比如,消博会上新产品的展示、新的行业发展趋势的发布引领了消费新潮流、新风尚,有利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国内消费的恢复。刚刚落幕的广交会,无论是参会展客商数量还是展览面积均创下历史新高,对稳定出口订单、提振企业信心起到积极作用。

“当前,经贸展会的功能呈现复合化趋势,不仅能够服务于消费、贸易、投资,而且已经发展成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李俊坦言,很多参展参会企业都趋于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既做内贸也做外贸;各类采购商中既有国内经销商、采购商,也有国际经销商、采购商。他们齐聚展会沟通交流,寻找新的合作商机。“各大展会不仅在促进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方面积极发挥桥梁作用,也在发力促进参展商向投资商转变,成为促进贸易投资的综合平台。”

促进展览业高质量发展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近日召开的例行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商务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时调整涉外经济技术展览会管理要求,积极推动线下展会恢复,有关地方商务主管部门也因地制宜出台了展览业扶持政策。“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完善优化促进展览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展会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展览业加快复苏,实现高质量发展。”束珏婷说。

如何进一步促进展览业加快恢复发展,李俊也提出了相关建议:首先,随着国内展会的加快恢复、经贸活动的日益热络,国际交流交往、相关人员跨境流动增多,要在签证政策优化、国际航班增加等方面为商务人员往来提供更多便利。

其次,国内各类展会恢复举办后,要进一步打造品牌化展会,提升办展办会的质量和水平。一方面要走专业化路线,深耕行业、打造品牌,将展会打造成行业标杆。另一方面,要探索市场化办展办会新思路,鼓励民间机构、龙头企业或相关专业领域行业协会和公共机构牵头,共同打造国际化专业化的展会。同时也要积极引进国外一些品牌性展会,提升展会的国际化水平,把展会打造成为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贸易投资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此外,李俊还建议创新办展办会模式,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持国际化展会的举办,比如在海外展品的进境参展方面,海关通关便利化、展品就地销售等方面的相关配套支持政策也要及时跟进。(记者 李 宁)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澳门旅游业强势复苏
下一篇:走出业绩“寒冬” 鞋企重树信心复苏在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