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氢能产业亟待全链条技术突破

暴媛媛    2023-05-15 17:24:22    经济日报

2023年中国品牌日活动近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拉开序幕,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亮相。该列车为4辆编组,最高时速160公里,内置“氢能动力”系统,续航可达600公里。

氢能是一种清洁、零碳的可再生能源,具有能量密度大、获取方式多样、制取和使用过程清洁等特点,已被不少国家视为能源转型的关键一环。近年来,氢能产业发展不断提速,尤其是氢燃料电池产业,从产业规模到成本成效都实现了显著提升。

但也要看到,目前氢能产业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包括使用安全、行业标准、研发制造成本等在内的诸多问题正在对氢能高质量发展形成制约。首先,前沿核心技术受限是面临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前沿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方面,国内氢能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目前仍或多或少面临“卡脖子”的技术难题。整体来看,氢能的制取、储运等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尚未完全实现国产化。其次,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制约了市场应用。氢能产业发展对基础设施要求较高,尽管加氢站数量逐年增长,但因缺乏完善的建设体系标准,企业投资建设积极性不高。再次,制氢、储氢成本较高影响开发积极性。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制氢方法为煤制氢,成本投入高昂,利润空间不大,企业制氢动力不足。在氢能源产业市场份额不高的前提下,储氢和用氢成本较高成为现实问题。

中车长客股份公司新技术研究部新型能源研究室新型能源专业主管孙士杰表示,我国氢能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标准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应对标国际标准,完善标准体系建设,规范氢能制、输、储、加、用全环节,提高产业准入门槛,确保氢能安全、高效应用。

氢能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技术突破。专家表示,应加强对技术研发的支持,鼓励和吸引企业积极开展创新,重点发力基础研究,为核心技术突破和关键材料研发打好基础,实现燃料电池、储氢系统、氢燃料、电解槽和配套设施的降本增效。同时,可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推动全社会研发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加快突破技术短板。长期来看,电解水制氢特别是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是行业发展大趋势,可通过合作资助、联合研发、应用示范等形式参与国内外相关项目,为大规模、商业化电解水制氢提供基础研究支撑。

2022年3月,《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发布。规划明确了氢能和氢能产业的战略定位: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孙士杰建议,加快推进氢气存储、运输网络渠道建设,加快推进加氢站建设。继续做好全国加氢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加氢站建设及经营工作,对加氢基础设施在融资、采购、运营及后期市场竞争的资产分配方案出台详细规划,尽快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氢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模式。同时,鼓励绿色出行,大力推动氢能源汽车、氢能源轨道交通发展,充分挖掘用户侧消纳能力,带动氢能产业发展。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澳门旅游业强势复苏
下一篇:陆海联动建设深水大港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