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因地制宜促经济生态“两不误”

刘郅楠 姜雪梅    2023-05-16 11:00:00    经济日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日前,吉林、山东、湖北、广东、四川5省和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两家中央企业,对外公开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一大批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直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狠抓生态文明建设,一批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一批绿色生态产业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走上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

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把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全局性变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事实充分说明,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就是要结合区域优势和资源禀赋,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扬长补短、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两不误”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进一步而言,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持续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持之以恒护绿增绿,妥善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施以滴水穿石之功,才能收标本兼治之效,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

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从产业的角度而言,要在生产资料和投入要素的采集、投入、生产、制造、产出的全过程中,坚持绿色、低碳与循环发展,通过节能减排推动提质增效,对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流通和消费方式实施生态化改造。须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妥善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加快培育新动能。应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确保不破坏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上,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生态资源作为投入要素,通过有效运营实现生态资源的有利转化与有机应用,通过优化配置各类资源要素等方式,实现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

还要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努力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方针。有关部门在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上应不讲价钱,不说空话,不做表面文章,注重生态保护的多层面、立体化、系统性,少建“盆景工程”“面子工程”,尊重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务求科学实效。只有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出发点,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秉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以扎实的举措与不打折扣的行动,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澳门旅游业强势复苏
下一篇:自驾游升温折射出行服务新机遇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