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4月份主要生产需求指标同比增速回升明显 国家统计局:经济运行延续恢复向好态势

孟珂    2023-05-17 15:01:30    证券日报 

5月16日,在国新办举办的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在经济恢复好转,政策效应持续释放、上年同期基数较低等因素共同作用下,4月份主要生产需求指标同比增速回升明显,经济运行延续恢复向好态势,积极因素在累积增多。

消费增长动力有望继续增强

从供给端来看,服务业增势较好。前期受到压抑的服务需求继续释放,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回升明显,服务业整体保持较快增长。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4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3.5%,其中,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的生产指数均明显快于全部服务业生产指数。工业生产平稳增长。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增速比上月加快1.7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需求渐进回暖以及成本压力缓解带动工业运行环境持续改善,但内外部需求修复不均衡、利润降幅仍大导致工业企业信心仍有待进一步增强,生产扩张步伐较为谨慎。”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主要体现在当前拉动工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国内消费修复,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但消费修复斜率偏缓,尤其是汽车、涉房商品、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略显低迷,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以及外需走弱压力加大,对工业生产强度造成拖累。

从需求端来看,市场销售较快增长。随着消费场景有序恢复,居民消费倾向逐步提升,尤其服务性消费明显改善。市场销售持续扩大。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4%,比上月加快7.8个百分点,其中餐饮收入增长43.8%。投资规模继续扩大,1月份至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7%,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近期,文旅消费、网红特色消费、直播带货消费热度比较高,成为消费回升向好的新亮点。当前,消费恢复仍是初步,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消费意愿增强还有空间。”付凌晖表示,随着经济好转、就业增加、消费环境改善,我国消费增长动力有望继续增强。从中长期来看,我国消费规模扩大态势在持续显现,消费升级的驱动力还在增强,这些都会对消费的带动持续加大。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农村消费市场潜力还很大,这些都意味着我国未来消费增长有巨大空间。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及研究部总监庞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具体政策上,应坚持通过促消费、稳投资双重引擎确保带动和扩大社会有效需求。

CPI涨幅将回到合理水平

付凌晖表示,当前中国经济不存在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从CPI的情况来看,今年以来,CPI同比涨幅总体上是回落的,4月份同比上涨0.1%,涨幅比上个月回落了0.6个百分点,CPI走低主要是一些阶段性因素影响。

在付凌晖看来,价格中食品和能源由于受到短期因素影响,往往波动会比较大,看价格总体的状况,更重要的还要看核心CPI。从核心CPI目前的情况来看,目前0.7%的涨幅和疫情前相比还是偏低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服务需求仍在恢复中,相关价格涨幅跟过去相比偏低。

“随着经济社会恢复常态化运行,服务需求稳步扩大,旅游、交通、住宿、餐饮等价格涨幅回升,带动服务价格涨幅有所扩大。4月份,服务价格同比上涨1%,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升。”付凌晖表示,未来随着服务消费需求带动增强,价格回升也会推动核心CPI涨幅回归到合理的水平。

展望下一阶段,付凌晖表示,CPI同比涨幅阶段性低位运行还会持续。一是因为我国经济社会恢复常态化运行以后,供给需求都在改善,但是需求的恢复相对于供给改善仍显不足,尤其是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外需的拉动相对于上年有所减弱。短期内市场需求对价格拉动相对有限。二是国际输入性影响可能还会持续。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上跟去年相比回落,也会对国内价格产生下拉影响。三是翘尾因素减弱。二季度,上年价格的翘尾影响是0.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

“但总的来看,价格涨幅低位运行是阶段性的,随着扩大内需政策显效、经济活跃度提升,就业逐步改善、收入增加、消费信心增强、消费场景恢复拓展,将带动CPI涨幅回到合理水平。”付凌晖说。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澳门旅游业强势复苏
下一篇:优化金融供给助消费市场复苏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