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特色产业夯实振兴路

夏先清 杨子佩    2023-05-25 11:18:08    经济日报

近日,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郑集乡官路边村的西红柿种植基地迎来新一轮收获季。种植户褚光明和大伙儿在地头分外忙碌:采摘、筛选、贴标、装箱……一箱箱西红柿即将被送往消费者餐桌。

谈到自家承包的大棚,褚光明内心充满了丰收的喜悦:“这个棚栽植3300株西红柿,一季下来出果2万斤到3万斤,卖3万元到5万元不成问题,比外出打工强。”几年前,褚光明还在为一家人的生计犯愁,如今他靠着种植西红柿走上了致富路。

“像褚光明一样的种植户在官路边村已超过50家。目前,郑集乡积极谋划建设了占地875亩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农旅小镇项目,其中有62个高效西红柿种植大棚。”郑集乡乡长牛盈盈说。

作为一个农业大区,近年来,淮阳区聚焦“守底线、固成果、抓衔接、促振兴”,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依托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该区按照“选定一个、建成一个、逐步推进”的原则,采取政府投、社会融、集体入、群众干的方式,率先在郑集乡、刘振屯镇建设112座日光温室大棚,效益双绑48个行政村,并与多家企业签订租赁合作协议,以差异化分配收益、公益事业劳动报酬等形式分配给符合条件的脱贫户,其余则作为村集体经济积累或用于村公益事业。企业每年按日光温室总投资的6%支付租金,每村每年实现集体增收5万元以上。

集体经济壮大,群众也有了更多收益。农户可自主选择到种植基地务工或承包大棚,公司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建立多元化销售渠道,确保“卖得出、卖得畅、农户增收有保障”。

今年以来,淮阳区政府继续投入1.45亿元给予项目资金保障,新建5个西红柿产业园,着力打造“立足周口、辐射中原、叫响全国”的西红柿产业集群,树立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在此基础上,淮阳区还探索推行“龙头企业保销路、集体经济增收益、产业兴旺民得利”的新模式,大力发展黄花菜、优质大蒜、高油酸花生、芦笋等特色农业。截至目前,该区已推广高新技术20项,培育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5135家,发展致富带头人468名,实现产学研相互促进、农科教深度融合、村集体共同受益。

同时,该区还不断建设完善涉农贸易平台、花卉交易中心和智慧农业物流中心,形成链条式、集群式特色发展模式。

“我们通过‘政府+村集体+农户’等联农带农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同时实行‘双绑’机制,成立区农投公司,组建乡镇农业合作社、村级农业合作社,探索‘政府+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方式,确保广大农户种得好、卖得出、销得畅、增收有保障。”淮阳区乡村振兴局局长张华告诉记者。

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群众有了增收底气。据统计,去年淮阳全区实现脱贫劳动力就业务工62014人,同比增长7.94%。农村群众人均收入14280元,同比增长7.5%,有力夯实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惠企便民有实招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