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促基建、稳增长 政策性金融工具加量呼声渐起

马慜    2023-06-01 15:10:42    上海证券报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被视为带动重大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的“关键一招”,自去年6月实施以来,已推动了一大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针对眼下基建投资增速有所放缓这一现象,上海证券报获悉,近期业内呼吁新出台一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为稳基建稳投资保驾护航,以促进经济稳增长目标实现。

政策性金融工具加量呼声渐起

两批共计7399亿元金融工具落地、2700多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自去年6月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设立以来,已为一大批重大基建项目进行了资本金补充,助力各地稳投资、拼经济。

“去年基础设施基金投放的项目,提款进度基本和预期相符合,今年陆续在为项目提供配套贷款,项目总体上不缺资金。”一名政策性银行分行人士称。

今年以来,企业中长期贷款实现同比大幅多增,专项债发行整体前置,为基建项目注入所需资金。然而这却与基建投资实际情况形成“背离”:多个迹象表明,近期基建投资增速有所放缓。国家统计局5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5%,较1至3月小幅回落0.3个百分点。据市场机构推算,4月当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长7.9%,增速较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

天风证券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宋雪涛认为,基建投资的回落是政策发力主动放缓的结果。如果土地出让收入持续下滑致使财政收入承压,预计今年基建投资可能还会面临预算不足的压力。

预计今年7月为政策窗口期

当前经济复苏内生动力略显不足,不少市场人士认为,维持基建投资高增尤为必要。

在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看来,当前以居民消费、民间投资为代表的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核心的基建投资还需保持较高增长水平。这是现阶段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上的一个主要发力点,也是宏观政策延续稳增长取向的直接体现。

为拉动基建投资稳步增长,近期业内对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量呼声渐起。

记者从多位政策性银行人士处了解到,目前还未接到启动新一轮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通知,今年的工作重点是对此前投放资本金的重大项目提供后续配套贷款等支持,力争实现资金投放和基础设施建设两个实物工作量。

“考虑到地方财力紧、基建支出承压,政策性金融工具可为专项债项目搭桥且撬动倍数更高,政策性金融工具继续扩容仍有必要。”中诚信国际研究院副院长袁海霞表示,今年新增专项债额度虽有下滑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下可用于专项债项目资本金的资金来源或不足,可继续适当下达政策性金融工具额度。

至于具体实施的时点,宋雪涛表示,为了实现全年的经济发展目标,预计今年7月是增量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出台概率较大的政策窗口期。在额度安排上,袁海霞认为,假设2023年基建投资增速为8%、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撬动倍数为12倍,2023年需新增5300亿元至8800亿元。

还需财政货币政策加力配合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有较大发力空间,将视经济修复力度相机而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被视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一项有机联动,这一“准财政”工具也应结合当前形势适时“加量”。

当前,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实施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据广发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吴棋滢分析,2022年两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推出的背景包括经济短期承压、一般公共预算存在约束、土地出让收入下行幅度较大、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空间有限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在2023年上半年依然显性存在。

持续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作用,亦得到了金融管理部门的明确。5月15日,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持续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作用,增强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有效带动激发民间投资。

另外,实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政策性金融机构也需要资金来源。除了发债筹资,人民银行抵押补充贷款也是资金来源之一。2022年9月,人民银行抵押补充贷款重启,就是旨在支持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在基础设施重点领域设立金融工具和提供信贷支持。“在2023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或进一步扩容的背景下,预计抵押补充贷款规模也将进一步增加,用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袁海霞称。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以抵押补充贷款作为新增融资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并带动激发民间投资,以稳基建稳投资、提振微观主体信心活力托底经济,仍是今年的重要方向。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税收大数据助上下游产业“串珠成链”
下一篇:国资委:进一步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