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红利在握,大连区域发展倍添活力

张 日    2023-06-02 17:32:13    国际商报

今年2月,由大连海尔空调器有限公司生产的首批2000台空调在湾里综合保税区装车后,经大窑湾港出海运抵菲律宾。这是海尔集团抢抓今年6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菲律宾生效机遇,开辟东南亚市场的又一力作。借助RCEP规则,大连海尔预计年出口菲律宾空调将达5万台以上。

大连海尔空调器有限公司只是RCEP为区域发展倾注动力的一个缩影。自RCEP生效以来,大连地区累计签发出口原产地证书3.6万余份,进出口享惠货值超过120亿元,企业享受税款减让约1.3亿元。今年1至4月,大连与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额536亿元,增幅6.35%(高于全市整体1.1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37亿元,增幅32.45%,占比超过整体出口额的50%。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大连市委、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的一系列实践。

构建高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大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召开专题会议,部署RCEP落地实施工作。成立大连市RCEP办公室,组建市级RCEP工作专班,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商务局、大连海关、贸促会等25家单位和各地区为成员,统筹协调RCEP实施工作。出台《大连市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行动方案》,全方位对接RCEP规则。建立清单化落实机制,建立市RCEP各领域具体项目清单,明确时间表、路线图,项目化工程化推进RCEP落地。

构建专业化国际化先行先试平台。大连打造了全国首个以RCEP为主题的高端国际商务区,重点构建集国别展示、专业服务、交流互动、市场拓展、贸易便利、商事法律等面向RCEP企业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打造大连市、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面向RCEP区域开放的示范窗口和落实RCEP先行先试样板。商务区建成以来已有企业出海服务中心、国际供应链服务中心、科技企业成长孵化中心等5家专业服务机构入驻,吸引RCEP国家外商投资企业落户104家,同比增长23.8%。

构建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机制。大连出台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政策,对RCEP国别资信调查业务费用最高给予100%的支持。大连自贸片区制定15条“真金白银”惠企政策,奖励扶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落户发展、扩大与RCEP国家经贸往来和产业合作。新加坡托克集团与辽港集团合资项目实现原油离岸贸易65亿元。出台扶持政策支持各类跨境电商业务,落地保税分装+跨境电商新模式,中石化易捷跨境、菜鸟中心仓、万众云仓等重点项目投入运营。2022年全年,累计培育跨境电商企业1076家,实现进出口总额102.38亿元,同比增长309.19%。

构建惠企发展“靶向服务”机制。通过“一对一”辅导、“专人专岗”、分类培育、“种子培训师”等服务机制,累计组织百余场各类培训参训企业7000余家次,实现企业对RCEP规则的充分理解和熟练运用。突出智能化服务机制,建设优惠税率分析服务系统(税优选)和RCEP服务网,为企业开展定制化辅导帮助,权威、精准、即时为企业提供最优税率、权威原产地判定等个性化服务。加强对水产、果蔬、调味品等地区特色产品中小企业政策帮扶,助力“大连辣”等特色产品产业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出贸易金融便利化提升机制,推动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企业收付汇效率提升90%以上;推出企业国际业务“白名单+线上融资”新模式,满足企业抢占RCEP市场“急、短、频”的融资需求。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大连市外向型企业对接和应用RCEP规则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食品、化工品、服装等地方特色产业、出口企业乘上RCEP东风,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商机和国外市场。

大连将进一步深入探索实践,加快构建面向RCEP的特色产业链,支持域内企业开拓RCEP国家市场,持续扩大贸易规模,提升贸易质量,加快打造RCEP区域经贸合作新平台、RCEP企业进入中国最前沿和高质量对接RCEP经贸规则新高地。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税收大数据助上下游产业“串珠成链”
下一篇:钛产业绿色发展补短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