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分拆上市队伍扩容不断 国企借力打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3-06-06 14:38:36    证券日报

种种迹象表明,分拆上市愈发成为国企为优质资产拓展融资渠道以及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途径。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5日,剔除终止分拆的案例后,有74家A股上市公司正推进分拆上市,其中超过五成来自国企,包括央企14家、地方国企24家。

今年以来,国企分拆队伍不断扩容。中央国有企业方面,中国能建、中国联通、中国交建、南方航空、华润电力、中国电建等首次披露或更新子公司分拆上市进程。地方国有企业方面,星网锐捷首次发布筹划分拆公告。从拆分子公司的业务来看,涉及新能源、互联网服务、物流、设计等新兴领域。

对此,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酝酿实施,以及年内国资委鼓励央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力度,已成为国企分拆上市的重要动机所在,对于推进国企改革、加快国有资产资本化、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等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政策持续助推

国企分拆

从政策面来看,我国对国企分拆上市的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大。2022年1月份,中国证监会公布《上市公司分拆规则(试行)》,境内拆分上市轮候时间缩短。2022年5月份,国资委发布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提出,支持有利于理顺业务架构、突出主业优势、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价值实现的子企业分拆上市。今年以来,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逐步酝酿与推进,5月份国资委多次作出支持央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

从分拆目的来看,“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为公告提示中的关键词。万联证券宏观研究员于天旭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分拆上市能够满足国企改革资产重组需求,并助力建设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同时有助于鼓励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战略性布局的科创企业,与国家的战略发展方向更贴近。对于母公司而言,有助于实现企业“一业一企”的专业化整合,帮助母公司更加聚焦主业。

此外,如分拆成功,子公司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于天旭补充道,分拆上市成功后,子公司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加速产业升级,增加研发投入。从估值角度来看,分拆上市后,子公司的业务特点、成长性、盈利能力等方面更加突出,有助于提升企业估值和市场认可度。

“通过分拆子公司上市,能够解决下属子公司的激励问题、进一步提高公司治理的规范性。”高禾投资管理合伙人刘盛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从资本市场来看,国企分拆具有重要意义。于天旭表示:“国企的资产重组、混改上市的示范作用将进一步推广覆盖至更多A股国有上市公司。并且,分拆上市为子公司提供了更多资金和资源支持,有助于加速产业链升级,引领产业建设方向,在不同领域形成不同层级的示范企业。此外,分拆上市有助于盘活上市平台,实现资金更高效的运转,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需处理好关联交易

与业务独立性

从国企分拆上市的进展来看,需要经历筹划分拆、董事会预案、股东大会通过、国资委审批、准备上市等多重阶段,因此粗略估计,分拆上市成功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

柏文喜表示,国企分拆子公司的成功要素一方面是被分拆业务的成熟度、规模大小、相对独立性和盈利能力与成长性,另一方面是与母公司关联交易的解决方案与市场化运营发展的战略规划。

“实践中分拆筹划到正式上市的时间比较久,主要在于被分拆业务板块在资产、业务、人员、市场与母公司分离和独立过程中需要处理和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冲突与矛盾,尤其是需要处理好关联交易与业务独立性问题,此项工作必然存在较大的难度,其操作需要较长过程。”柏文喜进一步表示。

刘盛宇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解释,子公司的业务独立性、市场化业务份额是决定分拆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子公司对母公司的依赖度较高,与母公司的关联交易占比达到30%至50%以上,分拆的合理性及分拆后的独立经营能力将会是不小的挑战。

谈及适合分拆的条件,柏文喜表示,那些业务发展相对成熟和独立、与母公司关联交易易于处理、资产和人员清晰独立的潜在标的更适合被分拆。预计国企涉及创新业务、创新技术应用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细分业务领域将涌现更多分拆子公司。

在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看来,预计半导体产业、数字经济、高端制造、新能源等将成为国企分拆子公司的主要方向。

一位投行人士提醒,对于处于新兴行业或产业链有高增长机会的公司,需要衡量分拆后子公司拥有独立自主性后,是否能减少负协同效应并提升管理效率,并且分拆上市获得的资金能否真正改善公司的经营绩效以及稀释母公司持股比例的影响。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福建发布招商引资三年期“路线图”
下一篇:产教融合培养工业互联网人才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