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吉林:推动种业从“翻身”到走强

2023-06-14 15:39:46    新华每日电讯

一场降雨过后,吉林省公主岭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新播种的玉米已经长出了幼苗,这个占地上万亩的制种基地内播种了几十个玉米品种,未来这里每年都将生产出数千万斤玉米种子,销往全国各地……

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近年来这个省着力推动种业企业快速成长,加快种业研发与市场对接,推动种业从“翻身”到走强。

助力种业企业快速成长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过去“洋种子”出芽率高、粮质好,曾在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近年来,国产种子持续发力打赢“翻身仗”,农业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国产种子已占到吉林市场上流通的绝大部分。

“我们的企业可以说是种业‘翻身’的亲历者。这几年国产种子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企业也越做越大。”吉林省鸿翔农业集团鸿翔种业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唐文献说。

目前,鸿翔种业已经发展成为年生产玉米种子6000万斤、品种覆盖26个省份的“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的大型种业企业,而几年前这家企业不过是吉林省扶余市内的一家小型企业。

资金难是许多种子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鸿翔种业也不例外。据鸿翔种业负责人介绍,有的种子研发项目一年投入上百万元,但是许多项目可能研发几年下来并不成功,企业一度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针对种子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吉林省出台多项措施,大力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近年来,吉林省投入1430万元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设立3亿元种业发展基金,缓解种业企业发展资金紧缺问题。

去年秋收以来,吉林省鸿翔农业集团鸿翔种业有限公司新建的大型制种车间里一直保持着忙碌的生产节奏,玉米棒子经过烘干、脱粒、精选等流程被制成一粒粒种子……未来这个制种车间将进一步扩大玉米种子加工能力,不仅满足企业需求,还能为省外种子企业代加工。

推动科研成果与市场对接

“相较于农科院等单位,种子企业的优势是直面市场。农科院等单位科研实力强,但是不一定能对得上市场,这种‘两层皮’现象曾是困扰行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吉林市福莱特种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利国说。

吉林省农科院是东北地区育种科研的龙头。吉林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黄威介绍,过去一个新品种从审定通过到进入市场靠自己需要三四年时间,市场推广周期长。

近年来,吉林省着力破解育种产业面临产学研“两张皮”难题,通过实施良种科技创新专项、品种试验审定改革、生物育种联盟攻关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激发科研院校和种业企业科研热情,不断提高新品种选育能力,还通过推动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挂职等措施,形成良好的科企合作氛围。

“科企合作后,企业负责新品种市场推广,一个优质品种审定通过,当年就能进入市场看到成效,马上通过市场检验这个品种行不行。”黄威说。

鼓励开展科企合作后,吉林省一批种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实现育种技术升级和育种效率提升,产业规模快速扩大。仅鸿翔种业一家企业,就陆续与中科院、北京农林科学院等9个国内玉米育种顶尖团队开展育种合作,建立起科企合作的育种模式,合作做大产业链。

大力推动种业走强

在正在建设的吉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内,低温种质资源库正在进行紧张调试工作,未来这里将建成一个可存放10万份种质资源的自动化种质资源库。

“这些种质资源中有很多宝贵的基因可用于育种应用,要把他们保存好利用好。”该中心负责人李淑芳说。

据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数据,近两年来,吉林省共收集种质资源2919份,抢救性保护了一批种质资源。全省保存各类作物种质资源近15万份。

吉林省联合省内科研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校和优势种业企业,成立了“吉林省作物生物育种联盟”,集聚省内外生物育种优势资源和先进技术成果,应用“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现代育种新模式,协同开展育种科技攻关,破解生物育种“瓶颈”,进一步加快培育突破性新品种。

近两年,吉林省省级共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600余个,全省持有效经营许可证的种子企业有300余家,其中,“育繁推”一体化企业7家。

目前,吉林省年生产加工种子4亿斤左右,除满足省内农业生产用种需求外,还销往多个省份。 (记者马晓成 薛钦峰)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福建发布招商引资三年期“路线图”
下一篇:5月新增信贷1.36万亿 信贷结构有所改善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