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中国低碳市场潜能大 国际合作前景广阔

2023-06-15 16:37:4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上海6月14日电 (谢梦圆)自“双碳”目标确立以来,越来越多的低碳技术应用场景得以出现。在正在举办的“2023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上,记者了解到多家中外企业都看好中国低碳市场,并表达了合作意向。

“合作”是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被动式建筑专委会秘书长李晓旭多次提及的词汇,以建筑行业为例,她认为想要实现绿色低碳,需要上下游产业链进行合作。

做好建筑保温隔热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德国化工企业巴斯夫集团采用导热系数极低的聚氨酯发泡材料制成了建筑外墙。但为避免热桥效应,建筑的金属窗框也需要特别的设计和材料,再通过一定技术集成在建筑上,才能形成具有建筑气密性的高性能建筑围护体系。

于是,合作场景出现了。本土企业朗诗控股/朗绿科技有面向建筑整体的科技系统、整合技术,巴斯夫有节能建筑材料,两者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我们是相对上游的企业,提供的解决方案必须得到应用才有意义。”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高级经理茅昱表示,很多材料的使用还需要与设计结合,否则很难真正产生效果。

如何设计出更低碳的建筑方案?这需要考虑建筑体型系数、周边环境等因素,“我们要进行一系列模拟,并将模拟结果和施工经验相结合,才能获得最优解。”李晓旭说,然后要将信息提供给上游供应商,让其根据要求对产品做迭代更新,“这是大家多年保持合作的理由之一,可以互相促进技术的升级。”

有机组合起绿色产品和技术后,减排效果如何检测?本届博览会期间,“CN100建筑碳中和倡议机制”(以下简称CN100)正式发布。这是面向上海市的公共建筑节能降碳机制,通过建立被广泛认可的建筑碳中和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吸引公共建筑业主自愿参与,承诺碳中和目标、制定碳中和计划、实现碳中和运行。

“许多国内的建筑方管理者对于ESG(即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还处于迷茫状态,很多企业对实现低碳是有咨询需求的,所以说低碳相关市场其实很大,应该会出现围绕‘双碳’的全过程咨询服务业,CN100就是奔着这去的。”上海市长宁区低碳中心主任冒勤表示,在此背景下,国际合作交流必不可少,“在 CN100设计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国际经验。而对有外资背景的建筑来说,加入CN100也优势颇多,目前已有多家这样的建筑方明确了加入意向。”

“国际合作”在参展者口中出现频率很高,位于展会另一端的AECOM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在前沿技术研发领域也进行了国际合作,共同研发、相互学习才能走得更远。”

据介绍,该企业此前成立了全球智能实验室,形成全球化专家团队加本地化创新服务的模式,专家团队由跨地区、跨学科的专家组成。该实验室中国区负责人沈晓飞表示,中国市场已逐步建立起对高性能建筑、绿色建筑的关注。但国际市场的领先之处体现在将节能低碳理念融入最初的概念设计阶段,“我们希望将国际前沿的实践经验和创新工作流程引入中国市场。”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福建发布招商引资三年期“路线图”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