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全链提升新能源车竞争力

彭天铎 田 磊    2023-06-20 10:44:13    经济日报

通过持续的政策引导,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并形成全球竞争优势,产销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销量占比超过60%。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十的企业集团中我国占据3席,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名的企业中我国占据6席,约为全球份额的60.4%。

技术变革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更大发展机遇。当前,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在这一过程中,为解决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渗透时灵活性调节资源不足的问题,需要大规模储能支撑。事实上,新能源汽车的车网互动(V2G)技术储能潜力巨大,研究表明,到2040年,我国电动汽车车载储能容量可与我国目前每天电力消费量相当。即使考虑到恶劣天气,电动汽车对电网功率的支撑能力可以满足3天至5天日间电量调峰。在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潮流下,汽车本身承载的功能和关联产业不断扩展,新能源汽车单纯作为出行工具的角色或将逐步淡化,不断融合自动驾驶、工作、娱乐等消费需求,逐步演进为新一代智能移动终端,智能化功能和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新能源汽车产业正成为传统硬件制造与云计算、大数据、新材料等先进技术创新和应用的集成化载体。不同技术和产业交互影响,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品和技术不断变革,渗透率持续提升。

“双碳”进程也给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汽车业低碳转型不仅要实现车用燃料零排放,而且关乎整个产业供应链。随着低碳约束逐步向上游供应链延伸,供应链各环节都需要提升能效、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以及资源循环。然而,涉及环节多、分工细,能耗、排放源复杂多元以及新的成本投入等,成为行业减排的新困难。加之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稳定的矿产资源作为支撑,在关键原材料主要依赖国际市场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面临的贸易限制、价格波动及其他风险加大。此外,提前扩充电力系统容量并超前布局新型补能基础设施,也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投入。

要看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发展环境正面临新的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由于链条长、引领力强,成为各国面向“双碳”多元发展目标的战略交汇点,产业和技术之争逐渐激烈。我国保持出口优势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促进减排、与欧盟等规则对接、确定核算标准等。

对此,要客观认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妥善应对解决,推动行业稳定向好发展。一是加快突破关键系统部件和基础共性技术,持续提升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成本优势,争取更大国际市场份额。二是做好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的衔接。延续了13年的国家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购置税减免也将于2023年年底到期,后续需要继续出台相关财政金融支持政策,进一步支撑产业快速稳定发展。三是应着力打造绿色低碳的汽车供应链体系,加快制定和出台切实可行的汽车制造业减碳战略与路线图,以及国际认可的碳足迹统计核算体系和标准,推动整个产业链协同减碳。四是充分利用既有传统油气补能网络,结合新的城市和农村空间布局与规划,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新能源补给网络体系。五是明确国内关键矿物自给底线,增加储备、注重节约、循环利用及替代,同时不断扩大海外优质资源权。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阿曼积极挖掘氢能发展潜力
下一篇:“流动中国”释放经济活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