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精准施策助新能源汽车扩量提质

曾金华    2023-06-25 10:58:05    经济日报

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联合发布公告,明确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以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促进汽车消费。初步估算,通过实行延长政策,2024年至2027年减免车辆购置税规模总额将达到5200亿元。

财税政策是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自2014年9月1日起,我国对购置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2017年、2020年、2022年先后3次将该政策延续至2023年12月31日。“截至2022年底,上述政策累计免税规模超过2000亿元,预计2023年免税额将超过1150亿元。”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表示,除了对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外,国家还对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船税,对纯电动汽车不征消费税。

下一步政策走向如何,一直备受汽车生产企业、广大消费者关注。6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许文表示,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优化消费环境,进一步释放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潜力,扩大有效需求;有利于在前期财税政策支持所取得的先发优势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进一步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规模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存在产业发展不均衡、部分核心技术有短板等问题,在财政补贴退出的情况下,在一定时期内延续车购税减免政策,有助于加速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技术进步。

此次三部门公告落实了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将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延长至2027年年底,延长时间达4年。其中,前两年免征车辆购置税,后两年减半征收。

“在新能源汽车免税政策于今年年底到期的情况下,提前制定和发布未来的新能源汽车车购税减免政策,并明确4年的优惠期限,提升了优惠政策的确定性,赋予新能源汽车更加明确的政策环境,有利于稳定新能源汽车企业和消费者的预期,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继续稳定增长。”许文说。

从总体上看,减免力度分年度逐步退坡。“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不能总依赖于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的支持。”许文认为,在延续减免政策继续保持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一定支持力度的同时,也需要通过优惠政策的退坡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尽早实行市场化运行。

对新能源乘用车设置减免税限额是这次政策优化的重要内容。“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明显分化,市面上出现了一些高档豪华车,个别新能源汽车的车型价位已经超过百万元,应当避免高档豪华车过多挤占税收优惠资源,体现政策公平。”许宏才表示。

我国车辆购置税的税率为10%,应纳税额按照车辆的计税价格乘以税率计算。这次新政策设置的减免税限额,实质上就是售价在30万元及30万元以下的车辆不受限额影响,30万元以上的车辆只能按照最高限额享受减免税优惠,超出30万元以上的部分需要按照规定税率缴纳车辆购置税。

“根据2022年的数据,我们做了一个测算,30万元及30万元以下的新能源乘用车产量大概占87%。设定这个限额,对于购置新能源乘用车的广大消费者和市场总体影响不大,但是结构上做了更精准的安排。”许宏才说。

提高税收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税收政策导向不仅注重“量”的扩张,也注重“质”的提升。享受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新能源汽车,必须符合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公告明确,“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财政部、税务总局根据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标准体系发展和车型变化情况制定”。

“巩固和扩大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还有必要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在促进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创新上的作用。公告对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规定,有利于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许文表示。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阿曼积极挖掘氢能发展潜力
下一篇:“龙舟经济”带旺端午消费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