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金融扶持小微贵在精准高效

王 旭    2023-06-26 14:34:57    经济日报

小微企业是促就业、促创新、促发展的关键动力,而如何通过金融手段促进其全面复苏与创业创新则显得十分重要。日前印发的《关于2023年加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的通知》,针对小微企业所需所求,提出多项举措,以切实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激励、引导小微企业充分释放创新创业新动能。可见,完善的金融扶持政策仍是提振小微企业创新创业信心、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截至2022年末,我国中小微企业已超5200万户,涉及批发零售等多类行业,整体呈现稳中有增、多点开花的发展态势。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多种金融扶持政策,为小微企业开展创新创业保驾护航。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余额达59.7万亿元,这为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减压释负提供了很大支撑。今年3月份发布的《关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公告》,要求对小微企业及其他个体工商户的创新发展实行不同程度的税收减免政策,主动为小微企业纾困解难。下一步,各金融部门应继续充当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助推器”,从服务对象、服务工具、服务政策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化思考,积极践行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

其一,明确服务对象,精准对接相关需求。我国小微经营主体的资金投入高、投资风险高,融资约束对其创新创业形成一定阻力。然而,考虑到小微企业在各类行业中整体呈现的多点分布特征,金融机构应善于“对症下药”,精准对接与剖解各类相关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着力提升金融扶持政策与不同企业间的适配度。各地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发挥制订金融服务方案的能动性,为“专精特新”等小微企业提供专属技术创新金融支持。

其二,数字化赋能,加速创新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应积极落实“数实融合”的要求,加速推进数字金融业态的变现,着力提升服务小微创新创业的质效水平。一方面,金融机构应积极搭建数字金融服务平台,真正成为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的“及时雨”。审批难、审批慢往往成为小微企业申请金融扶持的“绊脚石”,金融机构可通过信贷场景智能模型等数字工具,预先识别企业信用信息水平,在智能化管控信贷风险的同时,为小微企业提供适配其创新创业需求的信贷金融产品,激发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可通过与相关企业开展数字化合作,深度挖掘小微企业积累的数据资产核定授信额度,创新性地推出数字金融服务产品。

其三,借力相关政策,高效提升企业活力。各金融机构应持续落实一揽子金融扶持政策,切实剖析小微经营主体成长中的堵点、难点、痛点,为企业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注入“强心剂”。金融机构应积极践行对小微企业减税降费的决策部署,通过搭建合理的异质性税率制度、降低中间环节手续费及提供限期贷款免息服务等方法,不断释放金融政策红利,激发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此外,金融机构还可进一步推广灵活借贷服务模式,未雨绸缪,主动做好应对重大突发事件造成小微企业还款压力的解决预案,为相关经营主体创新创业添砖加瓦。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阿曼积极挖掘氢能发展潜力
下一篇:端午消费:“热浪”迭起 “焕新”不断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