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数字化赋能贸易全链条,济南怎么干?

孟 妮    2023-06-26 15:18:22    国际商报

“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加快贸易全链条数字化赋能是当前我国政府和企业界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而实现国际贸易全链条的数字化需要各环节参与者共同努力和积极探索。

在以“国际贸易全链条数字化”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来自山东港口陆海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电子口岸有限公司、浪潮海链易贸(山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分享了贸易数字化的“济南实践”,来自国贸合规咨询公司、中国制造网、深圳波特时空的代表则献上了“他山之石”,嘉宾们共聚一堂、碰撞火花,为济南贸易数字化创新发展献计献策。

“济南实践”硕果累累

论坛上,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郭凯发布了10个国际贸易数字化创新发展案例,其中,山东港口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电子口岸有限公司、浪潮海链易贸(山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都有案例入选。

自2019年落子济南片区以来,山东港口物流集团有限公司通过集团化的运营、专业化的管理、集约化的管控,串联起船货代、厂站、查验、仓储、运输等全程物流领域。该公司副总经理高晓光表示,物流是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随着进出口集装箱数量快速增长,港口物流在作业过程中面临通关效率低、运输时间达不到客户要求等难题。对此,山东港口物流集团一方面在山东省内外建设了34个内陆港,延伸港口功能,将集装箱厂站搬到客户的家门口,更便捷地为客户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则是打通海关监管渠道,创新监管模式,实现陆地报关、码头直通以及船边直提、离港直装等作业模式,大大提升了通关效率。

“单一窗口”是我国贸易管理和服务数字化的重要工作。山东省电子口岸有限公司通过“单一窗口”的建设,实现了一个标准,一次性提交,一次性拿到审批结果,有效地缩减了企业办理的流程。该公司副总经理杨登亮列举了一组数据:目前,山东“单一窗口”已对接30多个政府部门,服务企业30多万家,每天办理的申报业务量超过100万单。同时还向物流和金融领域进行服务延伸拓展。例如,在青岛口岸推出口岸物流协同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提货单和社会交接单的电子化,目前已覆盖青岛口岸90%的集装箱办理量,办理业务时间从原来2~3个工作日缩短为0.5个工作日,从至少跑三趟到最多跑一趟,每单的办理业务成本至少节约300元。在金融服务方面,已对接34家金融机构,通过“单一窗口”为企业提供中结汇、欧结汇、融资、征信、担保等一站式服务,大大降低了其时间成本和交易成本。

“链上自贸”是济南海关、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联合浪潮海链易贸(山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一种电商保税展销新模式。该公司副总经理吴广山介绍,所谓“链上自贸”,就是通过运用区块链技术,在自贸试验区对商品进行赋码,实行“一物一码”“一物一档”的新模式,确保货物“一物一码”可追溯,展示交易商品可退回,交易完成以后再缴税。自上线以来,已支持济南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等10家保税展示交易中心。

“他山之石”或可攻玉

已经在贸易数字化道路上先行一步的济南,如何在今后的机遇期内继续担当引领者和先行军?

在国贸合规咨询公司高级顾问苗燕民看来,在贸易便利化方面,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已处于全国第一方阵,相信未来大有可为,会发展得更好。对于济南片区,他表达了三个期待:一是继续通过流程的优化,实现降本增效;二是不仅要对传统贸易赋能,而且要对业务进行再造,创立新的业态;三是进行革命性创新,发展更高层次的数字贸易,拉动贸易实现几何级增长。他非常期待济南片区在这方面能有所建树。此外,他认为相关部门还需关注如何做好发展与合规监管这一问题。

中国制造网北方区域总经理万建国也表示,毫无疑问,济南的国际贸易发展已经开始全面的数字化转型。但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而言,数字化之路才刚刚开始。中国制造网在山东设立了10家分公司,服务5000多家外贸企业,其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他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对于数字化应用的意识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所以,他认为,贸易数字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对中小企业而言,实现数字化应用首先是要将营销端搬到线上,例如,可以借助像中国制造网这样的B2B平台在线获客、在线交易,并通过供应链、海外仓,解决物流配送的问题。他相信山东的国际贸易数字化会发展得越来越快。

深圳波特时空创始人刘大鸿表示,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去年济南已排到中国的前6名,这非常令人震惊。在AI的时代,对于济南片区而言,未来如果能够去拥抱AI、拥抱新技术,一定可以让山东的外贸企业得到更快速的发展。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阿曼积极挖掘氢能发展潜力
下一篇:端午消费:“热浪”迭起 “焕新”不断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