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赋能外贸,中国跨境电商驰骋全球

洪剑儒    2023-06-27 15:56:16    国际商报

在日前举行的第四十届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国际跨境电商发展论坛上,海关总署相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首次超过2万亿元,达到2.1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7.1%,占全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的4.9%。

近年来,跨境电商持续为中国外贸发展注入新动能。5年前跨境电商货物进出口规模占外贸比重尚不足1%,如今这一数字已上升到近5%,跨境电商已成为中国外贸的一张新名片。

模式创新

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

中国跨境电商高速发展,在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B2B与跨境电商部主任、高级分析师张周平看来,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是重要原因。他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近年来国家政策大力支持跨境电商发展,跨境电商综试区数量不断扩容,政策持续发力为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护航。“此外市场驱动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忽视。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海外市场,跨境电商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消费需求远未被满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APEC电子商务工商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健告诉国际商报记者,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实现突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此前传统线下外贸方式在疫情防控期间受到冲击,许多外贸企业寻求转型,开始更多地通过线上渠道开展贸易;二是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海外消费者更倾向于性价比高的商品,因而纷纷转到线上购物,这也促使跨境电商成为一个面向最终消费者的新的销售方式。

作为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跨境电商为外贸高质量发展带来诸多机遇。王健表示,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商家可直接与海外消费者建立联系,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帮助制造商根据海外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偏好迅速作出调整,这无疑会加速中国制造行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中国产品在海外的竞争力。

“比如,服装企业可以设计10~20款服装,投放到电商平台测试消费者喜好,若贴合市场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订单。”王健说,“相较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对国际市场偏好的反应、信息的捕捉更为迅速,市场测试的成本更低。跨境电商对中小外贸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新赛道。”

“此外,目前跨境电商的多业态、多模式创新非常活跃,这给中国制造和中国外贸服务业态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也带来了新机遇。”王健进一步表示,目前中国跨境电商产业已形成能够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服务生态体系,这有利于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进而为中国制造赋能。

张周平认为,跨境电商的高质量发展也带动了传统外贸加快线上化发展的步伐,将对外贸转型升级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同时,借助跨境电商有利于传统外贸企业推广品牌,有利于企业的品牌化建设与发展。”

 

把握机遇

促进跨境电商行稳致远

“今年是全球零售电商从震荡到企稳的重要节点。”亚马逊中国副总裁、亚马逊全球开店中国卖家拓展负责人宋晓俊在近日举行的第七届全球跨境电商峰会上表示,过去几年在疫情影响下,全球线上消费经历了大起大落,全球跨境电商在经历了疫情初期的高速发展和后期的回落后,今年的增速预计回归到疫情发生前水平,约为17%。

如何更好地把握这一契机,助力跨境电商持续高质量发展?

在王健看来,未来跨境电商发展面临的挑战在于国际环境和政策法规的变化调整。当前,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对跨境电商发展的政策和规则尚未完全定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面对政策法规不确定性等问题。这就要求企业针对政策和法规的变化不断调整,迅速反应。

“目前全国跨境电商综试区已增至165个,中国在与其他国家的自贸协定谈判中也把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相关议题列入谈判的重要内容,体现出中国正在国内国际两个层面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法规环境。”王健说。

针对跨境电商发展可能面临国际规则变化的挑战,全球CEO发展大会联合主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席龙永图也提出了相关建议。他表示,当下中国应推动跨境电商卖家培养在品牌、环保、安全、纳税等方面的法治理念。

此外,张周平认为目前跨境电商发展仍存在较明显的人才短缺,“培养一批优秀的跨境电商从业者同样势在必行”。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阿曼积极挖掘氢能发展潜力
下一篇:安徽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