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获得电力”考量营商环境

2023-06-29 11:39:52    经济日报

电力不仅是工业的血脉,也是构建营商环境的关键一环。近段时间,受高温和干旱天气影响,越南出现较为严重的电力短缺,部分工业园区被迫实施轮流停电,正常的工业活动受到困扰。长期来看,电力基础设施不足或将成为“越南制造”的一道软肋。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需要持续提升电力工业和服务质量,助力中国制造在全球竞争中不掉队。

营商环境是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综合体现。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整体排名大幅提升,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2017年的第78位跃升至第31位。其中,“获得电力”指标排名由原来的第98位大幅提升至第12位,超越瑞士、法国。“获得电力”已成为我国营商环境改善提升的金字招牌。

营商环境的好坏关系到人们在某个地方做生意的难易程度。一般来说,受关注度较高的指标多为开办企业、获得信贷、跨国贸易、纳税等,“获得电力”指标并不为人所熟知,但这个指标恰恰已经成为我国打造营商环境高地的优势指标,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电力是当今最重要的能源形式之一。要开办工厂,没有电就无法生产,企业需要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电,有关部门会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拉线、建设变压设备等。这其中的难易程度、时间长短、成本高低、电能质量等,会直接影响到“获得电力”指标的水平,从而影响企业投资意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震撼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我国也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位。在这个发展奇迹的背后是强大的电力工业。目前,我国发电装机总容量、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远距离输电能力、电网规模等指标均稳居世界第一,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用电需求。

随着工业制造自动化、智能化、精细度水平越来越高,未来制造业竞争不仅要围绕技术创新进行,也需要安全、稳定、廉价、便捷的电力供应保障。我国要在确保电力供应充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电能质量和电力服务水平。

近年来,国家能源局推动《关于全面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 持续优化用电营商环境的意见》主要目标任务落地落实。经过努力,全国实现了居民用户和低压小微企业用电报装“三零”(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高压用户用电报装“三省”(省力、省时、省钱)服务全覆盖,成为世界范围内改革的标杆。

如今,居民用户和160千瓦及以下的低压小微企业告别了“花钱办电”的历史。这是继2015年全国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2020年实现全国村村通动力电后,我国电力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同时,31个省(区、市)全面实现了线上办电服务,“刷脸办电”“一证办电”方式逐步普及,企业和群众足不出户即可轻松办电。供电企业可以提前获取用电需求并超前主动服务,高压办电正从“项目等电用”向“电等项目来”加速转变。供电能力显著提升,各地停电时间和停电次数持续下降,深圳等部分城市供电可靠性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虽然“获得电力”工作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各地“获得电力”服务水平还存在一些不平衡的问题,有些地方的营商环境还有一定差距。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经营主体对电力供应诉求越来越高。过去办电多跑几趟、多费点劲,大家还能接受,现在人们有了更高的期待,希望能够“好用电”“用好电”。

优化用电营商环境是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部门应当再接再厉,做到让“长板”更长,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深化“获得电力”服务水平提升,完善政企协同办电工作机制,重点解决部分地区低电压、频繁停电等突出问题,发挥“企业行动、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合力作用,形成优化用电营商环境的长效机制,使我国“获得电力”整体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力保障。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阿曼积极挖掘氢能发展潜力
下一篇:岳麓峰会推动地方互联网产业增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