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规模快速扩张 “十三五”时期年均回收量达31681.66万吨

蒋菡    2023-06-30 16:54:35    工人日报客户端

6月29日发布的《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三十周年特别版)》显示,近年来,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规模快速扩张,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主要类别再生资源回收总量整体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十三五”时期再生资源年均回收量达到31681.66万吨,较“十二五”时期增加33.06%,较“十一五”时期增加155.14%。

回收价值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十三五”时期我国年均回收价值达到8248.68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加25.85%,较“十一五”时期增加116.79%。

根据《报告》,我国回收的再生资源主要品类有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轮胎、废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废旧纺织品、废玻璃及废电池等多个品类。

我国曾经每年需要进口大量可用作原料的再生资源,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随着政策落地实施,2018年之后再生资源进口量呈现断崖式下跌。

报告显示,当前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呈现出回收体系逐步完善、产业聚集初具规模、“互联网+”广泛应用、规范程度逐步提升等特点,但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如行业竞争能力不足、用地得不到保障、标准缺失、税收现状制约发展等。随着国家对环保行业重视程度的提升,相信未来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将逐步走向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集聚化、绿色化、信息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今年适逢中国物资再生协会成立三十周年。该协会会长许军祥介绍,目前,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约有9万多家,以中小型企业占据主流,从业人员约1300万人。近年来行业规模持续扩大,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逐年攀升,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建立起回收网络,集回收、分拣、集散为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逐渐完善。2022年,我国废钢铁、废塑料、废纸、废旧纺织品等十个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3.71亿吨,是10年前,也就是2012年回收量的2倍以上,回收总额超过了1.31万亿元,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创造出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对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他表示,物资再生行业要想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还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覆盖率不足。根据《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规范》,要求城区每2000户设置1个回收站点,乡镇每2500户设置一个回收站点。现阶段我国再生资源回收站点主要分布在城市中,但覆盖率较低、缺少配套分拣加工设备、运输储存不便等问题突出。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回收网点不足的问题更加明显,居民再生资源的交投、处置渠道不畅通,导致资源回收效率低下。

二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行业集中度偏低。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的企业中80%以上为中小型企业,受到技术、成本等多因素影响,企业普遍重生产轻研究开发,粗放拆解、处置混乱、“二次污染”等现象屡见不鲜,同质化竞争严重,产品附加值不高,规范化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所得税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财税2021年40号公告实施以来,各地政策执行力度不一,很多地区存在“税收洼地”,区域之间税收政策严重不平衡;企业前端难以取得进项发票,退税难度大幅提高等问题尚未解决,为正规企业的发展带来压力。

四是标准缺失阻碍行业规范有序发展。目前我国物资再生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工作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如标准覆盖范围不广泛、管理程序不够严格、制修订不及时、技术水平偏低、内容交叉重叠或矛盾冲突等,特别是再生资源品类较多,细分领域的标准严重不足,全面完善的标准体系尚未形成。

该协会副会长高延莉介绍,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再生资源行业日新月异,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全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技术工艺方面,曾经大多借助人工拆解分拣的“小作坊”都变成了机械化、数字化的全自动流水线厂房;在环境保护方面,过去简陋的水泥地甚至泥土地都变成了防渗漏、防油污的硬化地面,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已经成为全行业的共识;在人才建设方面,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从事特殊作业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协会也曾多次举办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技术职业资格培训,随着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提高,行业也逐步规范。

过去的三十年里,协会经历了华丽蜕变。由原来的废金属回收利用,发展到涵盖报废汽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塑料、贵金属、再制造、复合材料、土壤修复、危险废物、湿法冶金、在线交易、产业园区、绿色金融、风光发电设备等多个细分领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回收模式被广泛应用。早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再生资源行业开始“互联网+”回收模式的探索和实践,随着互联网思维日益渗透,智能回收、自动回收机等新型回收方式不断得到发展,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控,通过二维码等物联网技术跟踪产品以及废弃物流向,逐步整合物流资源,梳理回收渠道,优化回收网点布局,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在我个人看来,目前最薄弱的环节是低值再生资源的回收环节。” 高延莉表示,目前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率较低,再利用途径相对局限。废玻璃、废塑料膜、废木料等低值再生资源在垃圾总量中的重量占比约为30%,然而由于低值再生资源利润低、成本高,投售者和回收者收集、交售的积极性不高。市场自身又很难对低值再生资源发挥调节作用,大多数企业仍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回收体量。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阿曼积极挖掘氢能发展潜力
下一篇:激励“点绿成金” 长春税务以环保税赋能生态发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