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现代化产业体系要融合发展

金观平    2023-07-03 14:26:20    经济日报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赢得大国竞争主动的迫切需要。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要求,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体系完备、配套能力强,是我国经济的一大优势。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供应链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还拥有超大规模市场这个宝贵的战略资源,为产业发展带来显著的规模经济优势、创新发展优势和抗冲击能力优势。

产业体系融合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个内部存在有机联系、功能互补的复杂生态体系。从资源要素看,表现为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从产业结构看,表现为一二三次产业以及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要高质量协同发展;从空间布局看,表现为要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当前,我国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宽而不深;产业链上中下游配套衔接还不够,存在区域化、碎片化问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与农业、制造业融合发展不够。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推动产业门类之间、区域之间、大中小企业之间、上下游环节之间高度协同耦合,更好释放产业网络的综合效益。

形成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前沿科技跨领域交叉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要顺应技术革命、产业变革、消费升级的趋势,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围绕产业的全生命周期谋划发展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谋划发展各类生活性服务业,形成生产与服务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推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体系整体质量和效率。

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大型企业在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中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力量。要通过政策引领、机制建设、平台打造,促进大中小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全面融通,推动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有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鼓励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在技术攻关、生产验证、标准制定等方面加强合作,提高产业链协同创新和融通发展水平。

强化区域间的协调联动。当前,部分地区存在争相发展同类产业造成同质竞争和产能过剩等问题,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深化改革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等机制,优化国内产业链布局,健全产业跨地区转移相关机制,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加快形成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合力。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阿曼积极挖掘氢能发展潜力
下一篇:5G:从“建得好”向“用得好”加速升级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