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交通先行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薛海燕 李 景 蒋 波    2023-07-03 15:10:07    经济日报

苏州地铁11号线近日正式开通运营,并与上海地铁11号线实现“双11”交会。苏州、上海这两座位于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实现了轨道交通系统的跨省市互联互通,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沪苏地铁实现无感换乘

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开通运营后,市民可通过苏州昆山花桥站换乘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同时,花桥站无感换乘通道也正式启用。苏沪两地乘客使用“苏e行”或“Metro大都会”APP乘车码,无需二次安检、刷卡及扫码,即可换乘另一条线路。

票价方面,苏州和上海地铁采取分别计费,跨城出行的总费用为两段地铁费用的叠加。比如,一名乘客从苏州地铁11号线始发站唯亭站上车,前往上海地铁11号线终点站上海迪士尼乐园游玩,全程地铁票价为18元。苏州轨道交通还推出专为跨城通勤设计的计次票和专为上海往返苏州旅行的旅游票。

为做好运力衔接保障工作,上海地铁也进一步延后花桥站往上海中心城区方向的末班车时间至22点,并制定苏州11号线、上海11号线末班车后定点加开方案,明确启动条件、运营时间及开行交路等,以应对末班车后花桥站临时大客流。

同济大学发布的《2022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显示,在上海周边地级市中,苏州与上海跨城通勤联系最为紧密。苏州是流入上海跨城通勤者的主要居住地,占通勤者总规模的九成左右。沪苏地铁互通后,上海、昆山、苏州市区的联通进一步加强,在江苏生活、上海工作的市民群体将开启更加便捷的双城生活。

同城化促进要素流动

“地铁互通后,苏州和上海市民沟通往来更便利。”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表示,乘坐沪苏“双11”号线从苏州市区到达上海市区仅需2小时,不仅满足了两地居民通勤需求,还将进一步加强苏州与上海的联系。

“城市发展、区域融合,最根本还是经济一体化融合。”夏锦文说,上海与苏州在制造业、金融业、科技创新等领域有广泛合作,地铁互通为双方在产业布局、人才引进、城市塑造方面注入强劲动能。

“地铁互通不仅有利于苏州从外向型制造业大市向科技创新产业新高地转型,更有利于以人为核心的创新要素在两地间实现同城化流动,将沪苏联结成科创共同体。”夏锦文表示,地铁由西向东串联起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中心城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陆家镇、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区等核心区域,形成了长三角地区“轨道上的城市群”,带来了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推动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流动更加活跃。

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推进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江苏南京和安徽马鞍山也正以宁马城际铁路建设为依托,加速推进产业一体互融,推动跨省通办业务扩面,加强毗邻地区建设成效,携手在区域协同发展大潮中踏浪前行。

“上海与苏州的‘双11’号线联手,作为全国首条跨省域的城市轨道交通,对于促进长三角大都市圈内部联系具有重大意义,不仅丰富沪苏两地出行方式,而且有望产生同城效应。”华略智库长三角研究院院长夏骥表示,上海与苏州作为长三角经济体量最大的两个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能促进科技、资金、数据等要素更加紧密融合。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示范工程,“双11”号线建设过程中的诸多探索,将为全国更多区域互联互通提供经验。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阿曼积极挖掘氢能发展潜力
下一篇:5G:从“建得好”向“用得好”加速升级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