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发挥比较优势释放RCEP政策红利

贾若祥    2023-07-14 17:42:24    经济日报

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总额达5.11万亿元,同比增长4.5%。自去年初实施以来,RCEP成员国间贸易往来更加密切,区域内贸易成为拉动贸易增长的关键力量。中国同RCEP成员国之间的经贸联系也日益紧密。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包括东盟10国和澳大利亚、中国、日本、韩国、新西兰共15个国家,覆盖世界近一半人口和近三分之一贸易量。2012年东盟发起RCEP,2023年6月2日,RCEP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RCEP在我国开放格局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2022年,我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5%,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0.8%。

中国与RCEP成员国之间地域相邻,经贸联系紧密。RCEP的全面实施,将极大促进区域内货物、服务、资本、技术、人才和数据信息等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扩大开放合作,推动逐步形成更加繁荣稳定的区域一体化大市场。RCEP的全面实施也为我国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重要契机,有利于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更好服务和支撑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推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为世界经济复苏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高质量推动RCEP的全面实施与不断升级,是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的重大举措,要通过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从更大区域范围以更大力度推动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为高水平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其一,通过推动RCEP全面实施促进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不断释放RCEP全面实施的政策红利,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RCEP15个成员国是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支撑,也是支撑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通过高质量推动RCEP全面实施,促进成员国之间投资和贸易便利化,将会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发挥RCEP成员国的比较优势,并促进比较优势向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变。要紧紧抓住RCEP全面实施所带来的重要发展机遇,坚持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并重,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其二,通过推进RCEP全面实施促进高水平开放。高水平的开放必然伴随着深层次的改革,要以高质量推进RCEP全面实施为重大契机,用好用足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依托RCEP大市场,按照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助力贸易强国建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释放RCEP全面实施的广阔市场潜力,同时联动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以我国强大的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其三,通过推进RCEP全面实施共享高品质生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共建RCEP是为了更好共享RCEP所带来的收益,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RCEP的全面实施,开启了RCEP成员国之间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的新局面,为成员国实现持久繁荣安全和共享高品质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要坚持责任共担、成果共享,通过共建共享,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凝聚最大公约数。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山西重金奖励引导培育重点产业链
下一篇:上半年我国进出口同期首度突破20万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