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上半年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如何?工信部是这样回应的

郭冀川    2023-07-19 13:33:21    证券日报网 

7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赵志国介绍,随着3月份以来一批稳经济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工业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势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增速分别较去年上半年和今年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6月份当月同比增速分别为3.5%和4.4%,呈现逐月回升态势。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工业投资上半年同比增长8.9%,保持扩张趋势,增速较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企业效益边际改善,利润降幅连续三个月收窄,利润结构不断优化,5月份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5.2%,连续两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小巨人”、专精特新企业营业收入、利润增长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赵志国介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新产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2.4%、太阳能电池产量增长54.5%、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增长34.1%。作为制造业脊梁的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行业利润保持了较高的增长。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工业经济发展面临需求不足、效益下滑等困难和挑战,但从趋势上看,我国工业持续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宏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赵志国说。

同时,赵志国介绍,工业和信息化部接下来将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落实促进汽车和家居消费等政策,加紧制定实施汽车、电子、钢铁等十个重点行业稳增长的工作方案。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深化部省战略合作,积极支持工业大省挑大梁。聚焦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重点企业,建立健全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问题诉求解决闭环机制,推动经营主体迸发更大活力。

二是努力扩大有效需求。深入开展消费品、原材料“三品”行动,组织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推动医疗装备、通用航空、邮轮游艇等产业创新发展,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需求。加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十四五”专项规划统筹调度,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实施专项贷款,加大制造业投资力度。引导拓展重点国家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市场,巩固工业产品出口。

三是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加速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迈进。加快发展5G、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等新兴产业,进一步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光伏、通信设备等领域发展动能。

推动不少于3000家企业建设5G工厂

信息通信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行业,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赵志国表示,今年上半年,信息通信业赋能作用持续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部大力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信息通信行业整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电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2%,业务总量同比增长17.1%,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293.7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达6.76亿户,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超过21.2亿。5G应用已经融入60个国民经济大类,加速向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重点领域拓展深化,应用案例数累计超5万个。

5G已经成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也是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赵志国说,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按照“建用研”工作思路稳步推进,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更坚实支撑。

一是坚持适度超前,筑牢5G数字底座。积极推进5G网络建设,持续拓展5G网络覆盖广度深度,推进城市地区重点场景5G网络深度覆盖,进一步向乡镇和农村地区延伸。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全面提升重点场景5G网络质量。

二是坚持分业施策,拓展5G应用规模。拓展工业、矿业、电力、港口等先导领域的应用规模,深入挖掘医疗、教育、文旅等试点领域典型应用场景。打造“5G+工业互联网”发展升级版,今年推动不少于3000家企业建设5G工厂。强化5G应用产业支撑,大力推动5G轻量化(RedCap)技术研发,促进5G应用持续降成本、上规模。

三是坚持创新引领,推动5G演进和6G技术研发。持续向增强5G演进升级,支持5GR18基站、5G新型终端等技术产品攻关,不断支撑5G新特性、新业务。大力推动6G技术研究,开展技术试验,深化交流合作,加快6G创新发展。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山西重金奖励引导培育重点产业链
下一篇:印尼贸易下滑仍保持顺差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