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前5个月回收利用废旧动力电池量已超去年全年 上市公司加速布局相关产业链

李春莲    2023-07-21 11:15:57    证券日报 

7月19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表示,资源循环利用能力不断增强,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稳步提高,已建成1万余个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2023年1月份-5月份回收利用废旧动力电池11.5万吨,超过去年全年总量。

“随着动力电池装车量逐年扩大,对大量退役动力电池进行拆解回收、循环利用非常重要。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销量逐年大增,动力锂电池的回收再利用市场规模也会超过百亿元迈向千亿元。”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也表示。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琦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废旧动力电池含有锂、钴、镍等关键有价金属资源,“价值残余”依旧很高。通过回收废旧动力电池能够缓解锂、钴、镍等资源缺乏的情况,从而抑制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上涨。

据EVTank发布的相关白皮书显示,2022年中国废旧锂离子电池实际回收量为41.5万吨,同比增长75.8%。从市场规模来看,在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2022年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拆解与梯次利用行业呈现出价量齐升的爆发式增长局面,整个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至154.4亿元,同比增幅达到182.8%。预计到2030年,整个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达到1053.6亿元,届时实际回收量将越来越接近理论值。

随着各类动力电池的市场占有率及退役量逐步增长,部分上市公司,尤其是具备资源优势的电池企业,正在开展有关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处理业务的布局。今年以来,已有格林美、天奇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布局和扩充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业务,国轩高科等公司甚至将相关业务布局海外。

天奇股份将锂电池循环业务作为公司近年来重点投入发展的战略业务。天奇股份证券事务代表向记者介绍:“2022年,公司锂电池循环业务中,钴锰镍合计产销量分别为3337金吨、3145金吨,碳酸锂产销量分别为1907吨、1861吨。”从利润空间来看,负责该业务的部门创造了公司近四成的营收,达16.96亿元,毛利率为20.54%。

7月9日晚间,天奇股份公告称,公司与富奥股份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拟设立合资公司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材料再生利用业务。如本次签署的合作备忘录能够顺利履行,将进一步扩大公司锂电池循环业务规模,加速公司锂电池循环业务的布局与发展。

7月12日,泰尔股份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上表示,公司子公司众迈科技在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处于领先地位。今年5月份,众迈科技发布了“一站式拆解平台”新产品,该产品对电池包进行定位、拍照、比对后,通过智能算法,实现各种不同结构的电池包进行柔性化拆解。产品平台整体结构紧凑,拆解电池包过程安全,物料周转高效,能够实现对电池包智能、柔性、平台化的拆解。

“锂电回收目前仍是蓝海市场,众多上市公司加码动力电池回收业务,行业向头部集中的趋势显现,构建‘车企-电池厂-回收企业’的产业闭环将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形成完善的生产、加工、回收产业链,促进产业链绿色闭环的形成。”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李建杰表示。

不过,目前动力电池回收仍处于市场培育阶段,仍存在回收责任主体不够明确及责权不明晰等问题。此外,也存在资源浪费及潜在环境污染等问题。

祁海珅表示,退役电池的专业化、规范化和规模化精细回收和高效处理等也很考验企业对于电池行业的理解能力和深入程度,不仅要根据不同类型(三元和磷酸铁锂等)、不同型号尺寸的电池进行分类别、系统性的测试、评估拆解等,甚至还要针对不同厂家的电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回收工艺。这对于回收再利用企业的回收效率、危险品管控、环境污染处理措施等都提出很高的要求。

刘琦也表示,在产业发展中应注意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回收责任主体,促进动力电池绿色回收,减少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居民金融素养整体水平仍需提升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