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党建 > 正文

那山那水绘就尊崇画卷

——广西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服务退役军人纪事(下)

庞革平 刘德安    2023-11-13 18:33:28    人民周刊网

“我是烈士游光林的家属,今年没办法亲自为他斟酒,麻烦志愿者代我帮他斟杯酒,让我看看他……”2023年清明节前夕,广西崇左市退役军人志愿者苏华接到一个来自湖南的微信视频通话,希望志愿者能帮忙进行代祭扫服务。

次日,苏华拿着装满水果、香烟等祭品的托盘,来到游光林烈士墓前,擦拭墓碑,向烈士墓敬献鲜花。一旁的工作人员用手机全程直播。

一次祭扫,一段视频,跨越两地。

手机画面的另一端承载着烈士家属和战友们的泪水、感激,对烈士的哀思跨越时空,宛如亲临……

致敬英烈,赓续血脉:

褒扬纪念引领时代风尚

崇左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全市6个烈士陵园长眠着5142名烈士,还有400名烈士分散安葬在各地。据了解,历年清明节期间,崇左市针对部分烈属及烈士亲友不便前往祭扫的实际,崇左市烈士纪念设施管理单位和百余支以退役军人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开展“云祭扫”活动,成立代祭扫志愿服务队,通过视频连线、发送代祭录像等方式,帮助不便前来祭扫的烈士家属和退役军人祭奠家人、战友,向纪念碑敬献花圈、为烈士墓敬香、献花、擦拭墓碑等,受到广大退役军人和烈属的一致好评。

英烈精神是八桂大地宝贵精神财富,湘江战役、百色革命老区等红色资源丰富,褒扬纪念英雄烈士在壮乡大地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风尚。

 

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滩散小学校长廖远彬带着“红领巾护碑小分队”为界碑描红。甲世宝摄

 

“退役军人事务厅作为湘江战役红军烈士遗骸收殓保护工作牵头单位之一,主要负责红军遗骸收殓保护和集中安放、红军遗属关怀关爱工作。这是广西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刚组建就承担的第一个大项任务。”广西退役军人事务厅褒扬工作负责人回忆,“我们派出40个工作组,深入桂北五县与当地工作人员现场办公,发动近万名当地群众参与搜寻发掘。”经过与公安、文化旅游部门密切协作,历时不到9个月,就完成了对421处已识别的遗骸安葬点的挖掘收殓,共挖掘收殓相对完整的遗骸82具、零散遗骸(骸骨)7465块,遗物557件,寻访登记了211名红军遗属。

崇左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邓瑞卿介绍,龙州烈士陵园始建于1979年3月,2008、2010年国家投入1130万元对陵园进行两次修缮改造,陵园占地面积22836平方米。1999年1月,该陵园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国家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保护好烈士陵园,是必须要做好的工作。

步入陵园,青山环抱,垂柏常青。园内6米高的烈士纪念碑耸立,雕刻着一位战士紧握钢枪昂首挺立,就像长眠在这里的烈士,生命最后一刻依然保持战斗姿态。

邓瑞卿说,陵园会继续修缮,整体扩建工程即将开始,届时一座400平米的陈列馆将拔地而起,分上下两层,融合文字图片信息和实物展出。同时,烈士事迹数字化建设也将提速,把烈士的信息做成电子档案,把故事整理收集,让更多人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

五年来,广西统筹中央和自治区资金2.3亿元用于烈士纪念设施修缮改造和烈士亲属祭扫服务保障,完成永福、藤县、忻城、东兴等12个革命老区县(市、区)的补充认定工作,推动梁小霞等8名同志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评定(追认)为烈士,在龙州县和那坡县烈士陵园为失踪烈士修建英名墙。

类似崇左的故事,也发生在广西各个地区。

“庄严的礼堂曾回荡抗日的战歌,肃穆的图书馆曾播下革命的火种,爱国的传统在斗争中铸成,刻苦的学风一代代传送……”每到节日节点,北海中学校歌就在校园里嘹亮响起,歌词唱出学校历经近百年的红色文化传承。

2023年新录取空军飞行学员中,北海中学4名学生被录取,单校录取数全区第一。该校注重培养家国情怀,在学校文化长廊宣传红色英烈故事,突出北海疍家特色传统文化,让学生时刻在英雄氛围中学习生活。校长王建刚介绍,学校系统进行德育教育,学生在校3年间,进行三大方面共30个专题教育,英烈精神、拥军爱国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在八桂大地,每逢“9·30”烈士纪念日,广西各地普遍组织群众举行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持续开展“致敬烈士·为烈士寻亲”活动。2020年以来,广西已帮助367位烈士、14位病故军人寻找到亲人。全社会尊崇英雄、崇尚英烈的氛围日益浓厚。

按需改革,提高质量:

军休服务保障创新升级

干净卫生的军休食堂,新加装的电梯,宣传栏里的拥军标语和英雄故事……南宁市福建园军休所虽是老小区,但置身其中仍感到环境安静整洁,“军味”十足,老小区添了不少新元素。

军休干部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的目标。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成立,给基层军休服务管理机构带来了更多制度、项目和资金红利。

 

一条回家路,温暖老兵心。广西在粤退役军人免费返乡专列上,领到新春礼包的返乡退役军人和家属喜笑盈腮。刘德安摄

 

广西退役军人事务厅自2019年起开始推行军休服务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福建园军休所作为第一个试点单位,在软件和硬件上,都实现了频频“上新”。

“我从事军休工作这么多年,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组建之后,对军休工作尤其重视,投入了很多资金、力量,让整个军休工作的面貌焕然一新。”福建园军休所所长林力在谈到对军休工作的感受时说。

广西在先后完成南宁市福建园、桂林市五里亭、柳州市静兰等军休所试点建设基础上,2022年完成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等地15所军休机构标准化建设任务,2023年底还将完成全部市属军休机构和部分符合条件的县级军休机构的标准化建设任务,全区军休服务保障基础得到全面改善,服务保障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在打牢日常军休服务保障基础上,我们还积极将军休服务管理融入社会化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拓宽服务保障范围,不断提升服务保障水平,满足军休干部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广西退役军人事务厅军休服务管理处相关负责同志介绍。

为适应新时代军休服务管理新要求,破解军休机构人员编制不足,军休干部高龄、空巢、独居、生活功能丧失等诸多服务管理难点堵点问题,广西全面打造“小度智慧康养信息平台”,为军休干部配发“小度智能信息终端”,以信息化手段,创新线上线下服务管理新模式,促进了全区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科学持续发展。

经过两年多的调试磨合,信息平台和小度终端得到军休干部广泛认可,军休干部小度终端日均在线率保持在70%左右,每台小度终端日平均工作时长超过85分钟,分流了军休机构大部分日常琐碎的服务管理工作,减轻了工作人员工作量和工作压力,有效缓解了供需关系矛盾突出问题。

同时,广西还引入社会力量提供养老便利化服务,提供餐饮、家政、日常照顾等服务。南宁市植物路军休所、福建园军休所等军休机构引入社会餐饮企业或聘用专门人员开办军休饭堂,桂林市铁西路军休所和早餐连锁店合作利用所内空余用房开设早餐供应点。做到菜品供应丰富、个性化点餐、送餐上门的同时为军休干部争取最大的价格优惠,部分军休机构还提供用餐补贴,有效解决军休干部特别是高龄、独居军休干部用餐难的问题。探索与优质家政、物业服务企业、社工团队合作,为军休干部提供家庭保洁、用品代购、家电维修等服务,有效解决了军休机构人员不足的问题。

医疗需求是军休干部的刚需。为此,广西军休机构引入专业力量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建立绿色医疗通道,全区已有25所军休机构同驻地医院签署合作协议,实现军休干部急诊、住院优先挂号、优先就诊。以南宁市为例,市内各军休机构与市第一人民医院合作开设拥军病区,建立“健康养老—医疗诊治—日常居家”全方位、全周期的闭环式健康服务体系,平均每年170多人次受惠拥军病区提供的各项医疗服务。

今年5月21日早上七点钟,“小度”和绿色通道移动电话同时收到植物路军休所80岁的军休干部程传善紧急呼救,绿色通道专用车护10分钟内将程老送到医院。通过医生判断属于急性阑尾炎并很快安排手术,幸亏就医及时,如果穿孔后果会很严重。得到及时救治的程老每见到军休所的工作人员,便会感慨:“感谢绿色通道救了我的命啊!”

“现在这儿条件搞得很好,以前没有这个条件的,现在搞好了,而且和市里的老年干部大学在一起,开设了很多项目。我平常也会来参加一些书画活动。”参战老兵张自化对如今的军休生活很是满意。1979年,张自化在边境作战中踩到地雷,导致左小腿截肢、右大腿软组织炸伤,被认定为三级伤残,如今就在贺州市军休所休养。

让张自化老英雄赞不绝口的就是广西军休大学贺州分校。为提升军休服务保障质量,贺州市通过整合市委组织部、市老干局等单位服务保障资源,与老年大学、老年人干部活动中心等场所以“融合共建”的模式,率先建设全区首个“融合式”军休老年大学,是涵盖康养、养老、休养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服务平台。

“就是要通过硬件软件都很优质的服务,用心的服务,让军休干部在这里有家的感觉。”贺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陈晓斌说。

奉献担当,续写荣光:

贡献新时代退役军人力量

穿上军装,他们在火热的军营中谱写壮美的奉献之歌、战斗之歌、青春之歌;脱下军装,他们走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奏响奋斗、勇敢、拼搏的昂扬旋律。

“我们坚持以退役军人为中心,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实体化,在全区建成114家退役军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广西退役军人事务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近年来,广西经常性组织开展退役军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政策体系建设,加强退役军人党员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等教育,引导退役军人始终保持革命军人政治本色,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有着鲜明特点的新时代奋斗者、追梦人。2015年底,桂林市空军学院退休干部们自发组成了老战士志愿者帮扶队,他们平均年龄60岁以上,克服高龄、基础病多等困难,开始了连续8年在广西桂林市龙胜县最偏远、贫困程度最深的马堤乡东升村开展结对帮扶之路。

主要牵头人王志明退休前是空军某部政治委员,在志愿者服务队负责活动策划、内外联络和思想政治工作。他用“三个一”概括了老战士们投身志愿服务的初心:体现一份军休干部的爱国情怀,做一件有实际意义的事,一心一意用心用情做事。

 

广西桂林市老战士乡村振兴服务队送科技到东升小学,点亮山区孩子科技梦。唐云宽摄

 

“我们不是背起背包去一下,去了是要做实事的,帮助农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8年来,他们往返龙胜县和东升村百余趟,总行程3万多公里,捐款和筹资近200万元,为东升村整村脱贫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们这个年纪,已经可以衣食无忧,但是我们想通过父辈、自己和战友的经历,告诉更多人,岁月静好的今天来之不易。”桂林市另一支志愿服务队代表,老战士宣讲团志愿服务队队长谢志高接着说。这支志愿服务队由112名军休干部组成,年龄最大的已有86岁高龄。他们中有的是一等功臣、战斗英雄,有的是红军后代,有的是四代从军。老战士充分发挥身份和经历优势,以小故事展现大党史,以小道理阐释新思想,开展红色传承志愿宣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宣讲团成立以来,共开展宣讲90多场,听众6万余人,涵盖山东、江西、湖南、云南、广西等省区。桂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有关负责人说:“老兵们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切实感染了每一位受众,深受组织者和听众的好评。”

为促进退役军人更好地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广西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工作方案》《全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伍组建方案》,在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服务中心(站)分别组建“八桂军号”志愿服务总队、支队、大队、中队、分队,全区共组建3000余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吸纳退役军人2.7万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累计2.6万次,服务人民群众达30多万人。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退役军人不仅以集体的形式做出表率,还不断从中涌现出一个个优秀的个体。在广西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一个身着志愿服务绿马甲的身影正在四处穿梭忙碌,来此就医的人都知道,他是医护的好帮手、患者的暖心人——吴应兵。1984年10月入伍,2002年5月退役,2003年开始吴应兵就开始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时长已超10000小时。2019年到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担任全职志愿者以来,他坚持每天上午8点准时到岗,为就医的病人和家属提供咨询引导服务。

尽管和老伴一起,每月依靠钟点工、清洁工等微薄的收入维持基本生活,但他坚持不要报酬,脱产做全职志愿者。在谈及初衷,吴应兵说:“我只考虑我是一名军人,是一名党员,想为社会、为人民服务,党培养了我十八年,我感觉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想要回报社会,也感谢部队的培养。”

据统计,吴应兵已为就诊患者提供志愿服务次数达4.3万次,收到表扬信50余份,被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社工部主任莫燕球称赞为“真正的活雷锋”。去年8月1日,吴应兵申请成立“应兵志愿服务队”,在老吴身体力行的带动下,目前团队已有358人,包含退役军人、军嫂、大学生等群体,服务于19个项目,志愿时长达4245小时。

“这个志愿服务我要坚持下去,为我们当兵的争光,影响身边更多的人加入我们志愿服务队中来。”吴应兵说。

一路行走,一路体会,“老兵帮老兵”在广西这片热土上,正在不断谱写着新的篇章。

“我们始终牢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希望再发挥点余热,可以到广阔的天地去做点对党、对祖国、对军队、对人民有意义的事情。”王志明政委的一番话道尽了广西退役军人的心声。广大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深深扎根八桂大地这片沃土,团结拼搏、奋发有为,成为改变当地面貌的生力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广西篇章。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 推出服务民生举措
下一篇:创新宣讲形式 传承红色基因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