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确保防溺水教育落实到每一名学生

王石川    2023-05-31 10:52:58    中国教育报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布预防学生溺水工作预警,提醒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强化预防学生溺水工作,切实保障学生生命安全。此前,随着全国各地气温迅速回升以及汛期即将来临,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多地先后发生学生溺亡事件,令人痛心。

学生溺亡事件的发生,让人陷入深思,继而寻求破解之道。进一步凝聚共识,更有力有效地做好预防工作,是我们的责任。去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的通知指出,中小学生溺水事件频发,反映出一些地方存在预防学生溺水教育不到位、家长履行监护责任不到位、农村地区开放水域巡查防护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应该说,这一判断放在当下仍是成立的。基于此,最大程度地减少学生溺水事故发生,要坚持问题导向,逐一排查薄弱环节。比如,农村地区开放水域巡查防护要到位,家长履行监护责任也要到位。同时,要确保预防溺水教育落实到每一名学生,绝不让任何小疏忽带来学生安全大隐患。

有句话说得好:“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同样的逻辑是,防患于未“溺”才是根本。相关部门已经明确指出,要经常性提醒学生及其家长增强安全意识,特别是暑期应实行定期提醒制度,确保防溺水安全教育覆盖到每一名学生及每一位家长或监护人。在这方面,有的地方做得较好。除了建立每日提醒制度,班主任坚持每日将防溺水教育工作提醒发至每一名学生及其家长,还定期开展家访活动,提高重点人群家访频次,检查防溺水告知书、承诺书、倡议书传达落实情况,切实督促家长落实监护责任。据调查,学生溺水事故通常发生在每日中午至晚间,无论家长还是相关部门,对这个时间点都要高度重视,绝不可掉以轻心。无论是设立防溺水联防小组,还是建立定期巡查制度,都很有必要,关键是执行到位。

学生溺亡往往与家长或监护人监护不到位有关,而这背后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父母到城市务工,把孩子留给祖辈。而祖辈往往年事已高,难有体力和精力精心看护孙辈。为此,各地民政部门要加强与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衔接配合,多组织村(社区)干部、志愿者和“五老人员”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关爱帮扶。

还要看到,防范学生溺水,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是杜绝孩子下水,尤其不能到事故多发水域戏水,这是一劳永逸的办法。但问题是,爱玩水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酷暑时节,孩子渴望通过玩水来降温。破解这一矛盾,有条件的村(社区)不妨建设适宜的游泳、戏水场所及相应设施,加强安全人员配备,为孩子提供安全、便利、规范的亲水环境。即便确实无法建设游泳、戏水场所,也要加强对孩子的陪护。比如,可统筹用好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利用相关设施,为孩子提供综合素质培养、爱心陪伴、心理抚慰等服务,满足他们学习、休闲、娱乐等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他们一到暑假不是玩水就是玩手机的问题。

预防学生溺水,既是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也是呵护孩子健康成长的基本前提。确保防溺水教育落实到每一名学生,不是一个部门的事,而是需要多部门协力行动、全面发力。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此次预警也明确,教育、公安、民政、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应压实责任,落细举措,形成联防联控、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应该说,在多年防范学生溺水的过程中,各地相关部门积累了丰富经验,好的做法应予以推广。防范学生溺水并无捷径,每一步都要走细走实,相关部门都要用心用情,如此才能取得成效。如果应有的提醒只是口头说说,应有的巡查只是到此一游,应有的演练止于表面,应有的管控形同虚设,悲剧还有可能继续发生。

预防学生溺水事故是大事,关乎学生的茁壮成长、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能有丝毫麻痹或麻木。把保障学生生命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就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从严从实从细从快做好预防学生溺水工作,坚决防范和遏制学生溺水事件发生。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普惠托育,托举幸福童年
下一篇:三地共推困难留守儿童公益项目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