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形势与政策”系列图书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记者 何娟    2023-10-21 13:41:40    人民周刊网

10月20日上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北京文华在线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形势与政策’系列图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人民日报出版社副社长欧阳辉主持会议。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形势与政策’系列图书出版座谈会”现场

 

“形势与政策”系列图书,根据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求和教学要点组织编写,目前有全国版、山东高校专版、国家开放大学版三个版本,每年出版春、秋两期。每期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时政热点、重大问题宣传教育等设置若干专题,约请相关专业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撰写相应专题内容。作为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一项积极尝试,围绕该系列图书,人民日报出版社与文华在线跨界合作,优势互补、双向赋能:出版社发挥编辑把关优势,整合优质内容资源;文华在线发挥技术支撑优势,创新内容呈现以及传播方式。

 

图为“形势与政策”系列图书

 

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刘华新在致辞中表示,作为面向大学生群体推出的融合出版项目,“形势与政策”系列图书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相结合,权威性、思想性与可读性兼具,“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用大众化语言、创新性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线下纸质图书和线上视频课程、智慧教学平台有机结合,既服务学生的“学”,又助力教师的“教”,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北京文华在线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善国表示,作为人民网战略投资企业,文华在线多年专注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在课程思政方面,提供工具支持和技术服务。今后将坚守初心,继续探索“形势与政策”系列图书的融合出版之路,把出版和教学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继续把服务体系构建好,服务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服务广大师生群体,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技术支撑。

座谈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让‘形势与政策’系列图书更实用、更好读、更贴近高校师生需求”展开讨论。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闫志民提出,做好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思想头脑工作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的优势和特点,就是要讲最新的东西。二是要致力于回答学生关心的重大问题和疑难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既要把基本理论讲透,让学生听懂、掌握,又要解答具有重大意义或者学生产生疑惑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骆郁廷指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就是要引领学生认清形势、领会政策、明确方向、坚定信心。把“形势与政策”系列图书编得更好,需要做到新颖、专深、启迪、引领,对时事热点进行系统梳理、专业分析、答疑解惑、指导实践,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原主任贾峰认为,“形势与政策”这门思政课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工作都非常有意义,但也是难度很大的一项工作。围绕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生态环保问题,他提出判断、思考、行动三个关键词,提倡运用生动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从选题、布局、文风、体例四个方面提出建议,强调知识含量、阅读价值、美好呈现同样重要,且要使其连续出版、稳定流通,要有受众意识,内容方面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形式上关注排版、设计、字体、配图,要做大学生爱看的好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刘志明指出,及时性是“形势与政策”系列图书的独特性和优势,同时,当代大学生接收信息、消化信息、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容小觑,因此,应走进高校、深入学生开展调研,才能更贴近师生需求,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景云表示,“形势与政策”是一门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编好“形势与政策”系列图书,要紧跟形势与政策的发展,重视教师的教学需求,紧扣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关注与其他思政课的联系和区别。

中山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浩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和系列图书,要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教学体系向知识体系、价值体系、信仰体系转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听党话,跟党走,真正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作用。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形势与政策’系列图书出版座谈会”嘉宾合影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一带一路”拓展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空间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