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高标准谋划建设生态“蓝色粮仓”

2023-06-19 10:47:12    学习时报

湛江是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三面临海,拥有2万多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积,盛产天然优质海鲜,水产总产量连续20多年居全省首位。应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强化科技支撑、陆海统筹,进一步明确海洋渔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积极发展海上牧场、远洋捕捞和农海产品精深加工,高标准谋划建设生态“蓝色粮仓”,奏响海上田园牧歌。
  坚持规划引领,高起点谋划“蓝色粮仓”。科学规划布局海上牧场建设,构建科学、生态、高效的牧场渔业发展新模式,是当前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性提升、现代渔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现代化海上牧场,应当从实际出发,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因地制宜推动海上牧场有序开发。以东海岛为例,这里既是湛江现代化工业发展的主战场,也是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洋生态环境优良,渔业资源丰富,拥有金鲳鱼、鲍鱼、对虾等各种海洋生物资源282种,2022年全区水产品总量达9.7万吨。打造“蓝色粮仓”,必须统筹谋划工业发展与海上牧场建设,科学优化养殖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养殖规模,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快传统养殖模式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更多“海上牧场+”发展模式,促进产业融合,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高规格守护“蓝色粮仓”。建设“蓝色粮仓”是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健全完善建设和管理机制,尤其是建立养殖排污和垃圾处理等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确保污水处理设施切实发挥作用。必须坚持生态用海,合理开发海域资源,对基本养殖水域实行严格的保护制度,从生态容量、环境修复、资源养护等多个维度,强化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特别是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红树林,抓紧制定实施红树林保护条例,加强红树林保护,守护“海洋绿肺”。
  坚持科技支撑,高质量培育“蓝色粮仓”。现代海上牧场,需要跨学科、多产业的深度融合,特别是种业作为水产产业的“芯片”,对打造“蓝色粮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依托域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等的智库与人才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现代化海上牧场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一是加快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依托域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等,加强合作交流,主动参与海上牧场专项研究,加快前沿技术转化。二是突出抓好“水产强芯”工程。重点支持鼓励水产种苗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发展以金鲳鱼、石斑鱼、南美白对虾等海水经济品种种苗为主水产种业,加快推进有关海洋水产生物遗传育种中心建设,开展适合深远海养殖的海水鱼选育种与种苗规模化繁育,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海水鱼良种场,培育一批国家级水产种业龙头企业。三是强化装备技术研发。加大对智能化养殖装备技术的研发,如抗风浪技术、自动投饵技术、网衣清洗技术、智能传感技术和鱼类行为学大数据分析技术等,发展深远海智能养殖装备、智慧渔业、精深加工等产业,推动海洋渔业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坚持陆海统筹,高标准打造“蓝色粮仓”。深远海养殖型海上牧场,只是其养殖主体在海上,但无论是产业链源头的育种育苗驯化,还是装备制造、条件保障、加工销售都主要在陆地上进行。因此,建设海上牧场,必须加强陆海统筹,延伸、丰富海上牧场产业链,提升产业价值链,培育现代化海上牧场全产业链,高水平打造“蓝色粮仓”。一是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和海洋装备技术。统筹利用岸海资源,加快近岸传统渔排升级改造,大力拓展深远海养殖,积极发展大型养殖工船养殖和远洋捕捞产业,动工建设海上牧场装备产业园,积极引进智能传感技术和智能养殖装备制造企业,打造智能化养殖装备研发、制造中心。二是高标准推进产品精深加工。推进水产食品化、工业化发展,加快建设预制菜产业园,推出更多优质海上牧场预制菜产品。加大低值水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开发与综合利用,引导加工企业向海洋生物制药、功能食品和海洋化工等领域延伸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三是积极探索休闲渔业新业态。充分利用海岛的自然禀赋和有利条件,把渔港建设与海岛特色旅游相结合,推进全域旅游,文旅融合发展,打造集水产品加工贸易、滨海旅游和休闲渔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渔港经济与文化活动中心。

广东省湛江市副市长、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书记 李汉东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基层党校如何打造精品课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