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2023-11-13 11:45:57    学习时报

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延续千古,纵横万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滋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高度重视,强调“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保护好中华民族根脉、推动中华民族文脉永续相传的责任与使命担当。
  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化印记,在悠长岁月的积淀中成为宝贵的历史财富,具有难以估量的历史价值。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前人的智慧与传统,在见证和记录以往历史的同时,也在向当下的人们诉说着历史故事、传达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时代风貌、实践水平、社会观念等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对“遗产”承载的“历史智慧”“历史价值”的有效保护。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始终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放在第一位,在文化自觉中树立起尊重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意识,在保护中吸收历史智慧与文化养分,坚定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
       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凝结着文明古国的文脉精神和中华气质,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精神,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一代代传承下来,由此生发出并汇聚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基因和血脉。历史文化遗产里有精神和风骨,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品格,记载了中国人民一切奋斗的历程、一切百折不挠的气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民族精神和中国人的气节。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认识中国历史、传承中华文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清晰认识现代中国人的根脉所在与中华民族精神走向的必然要求,是塑造当代中国人现实生活与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历史文化遗产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应用中传承、在创新中利用。做到本体保护、整体保护,让传统“活”起来。避免对历史文化遗产形式层面的保护,真正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现代发展和永续传承。
       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表达。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历史价值并非僵死的,而是随着后人结合时代发展所需,在对其不断发掘和时代化应用中呈现出的鲜活的文化生命体。这一过程实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是历史文化遗产中觅得的中华文化本身的韧性和生命力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现代化保护和利用。新时代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要积极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积极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新使命中,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内容和形式,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走向更高水平和更高阶段,不断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为人类多元文明交流互鉴、共同繁荣贡献中国力量。(作者系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杨静)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60年征程迈新境
下一篇:江西金溪:把准人才发展方向 厚植人才成长沃土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