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凝心铸魂的行动指南

金晶    2023-12-01 11:11:29    学习时报

以“规划”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前谋划、规范部署,是我们党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方式。第一个规划是1983年10月中组部印发的《1983—1990年全国干部培训规划要点》,强调正规化办学,大规模开展学历教育。在这一规划的指导下,干部普遍参加了政治理论和管理知识的普及性轮训和带有补课性质的学历教育。1991年,中组部印发《1991—1995年全国干部培训规划要点》,对各级各类干部确立了学习培训制度,并对各级党校、干部院校的班次设置和课程设置作出了规范。1996年,首次以党中央名义印发了《1996年—200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该规划明确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管理体制,提出建立干部教育联席会议制度。2001年、2006年先后印发了《2001年—2005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党的十八大后,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由原来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同步,改为与党的代表大会同步,先后印发《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此次印发的《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与新修订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同步出台。《条例》是党内法规、制度性文件,是做好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遵循;《规划》是任务书、路线图,是未来5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行动指南。《条例》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体系,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题主线;《规划》部署了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培训、政治训练、履职能力培训三大具体任务,推动教育培训主题主线落地落实,确保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强基固本。
  从“两个性”到“四个性”。针对性、有效性问题,是干部教育培训的常见话题。此次《规划》提出“增强教育培训的时代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从“两个性”增加到“四个性”。针对性、有效性是从结果导向来看,对培训方法提出的要求,时代性、系统性更多的是对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供给方面提出的要求。时代性,突出强调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及时体现在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上。为此,《规划》首次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提出“课程更新率”量化指标,要求省级以上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主体班次课程更新率年均不少于20%。系统性,突出强调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要更加系统深入,以系统性保障深刻性,以体系化推动学理化,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学深学透、入脑入心。为此,《规划》要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组织部研究制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市县党政正职每2至3年至少接受1次系统的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
  从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到政治训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能力培训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此次《规划》用“政治训练”统领干部教育培训主业主课,彰显了教育培训主题主线确立后,主业主课的内容不再是条块分割,而是一体多面。
政治训练强调党的理论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政治训练强调把党性教育贯穿教育培训全过程,突出纪律和规矩教育、历史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教育。政治训练以能力提升为落脚点,以政治训练为统领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最终落脚于提高干部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提高干部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
  从专业化能力培训到履职能力培训。《规划》提出,要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分层级分领域分专题开展履职能力培训,提高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从专业化能力培训到履职能力培训,更加凸显干部教育培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职责定位。干部教育培训强调的能力,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履职尽责能力,而不是别的什么能力。为突出能力提升实战实效,《规划》强调,加大案例教学比重,把实践中鲜活生动的案例及时运用到教育培训中。相较上一轮《规划》,此次《规划》进一步提高了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课程比重,由30%提高到35%,首次对案例式教学单独提出要求,要求市级以上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主体班次中,运用具有干部教育培训特色的案例式教学的课程比重不低于15%。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务部教育研究室主任〕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刘晓明:共促大河文明对话 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下一篇:“三敢”精神衍生出“蝶变之路”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