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红色文化 > 正文

列宁的认识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3-05-06 11:27:29    中国社会科学报

列宁的认识论思想是列宁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中,对认识论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论与辩证法基础上,列宁进一步阐述了认识过程的本质、规律和方法。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出了他的认识论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产生的,即通过实践认识客观世界。在实践中,人们接触到客观事物,产生感知、思考和判断等认识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列宁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认识不仅受到客观事物的制约,也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限制。列宁还强调了真理的重要性,他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认识密切相关。人们的认识只有符合真理,才能产生正确的认识和结论。因此,列宁的认识论强调了实践与真理的关系,强调认识必须与实践相统一,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实践、真理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等重要因素,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继承与发展

列宁坚定地捍卫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立场,认为现实世界是独立于人类意识存在的。他认为,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客观规律。列宁强调,认识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他提出了著名的“从生活到理论,从理论到生活”的认识论原则。列宁的认识论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实践的观点。他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同时,实践也是推动人类认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列宁的认识论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真理的思想。他强调了真理的客观性和与人的认识密切相关性。他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认识密切相关。人们的认识只有符合真理,才能产生正确的认识和结论。列宁的认识论思想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他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近现代认识论的批判与超越

受马赫主义的传入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以及波格丹诺夫修正主义思想泛滥的影响,列宁着重从哲学的认识论上总结俄国实际经验教训和“物理学革命”成就,深刻批判了马赫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认识论,从而使列宁的哲学理论活动从历史领域转向认识论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列宁批判了当时俄国哲学界和学术界流行的各种认识论观点,他的认识论思想主要针对当时流行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经验主义等哲学流派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超越。列宁认为,唯心主义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把意识看作世界的本源,这是对现实世界的曲解。列宁的认识论思想坚持物质主义立场,认为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现实世界的客观规律。列宁批判了形而上学对事物本质的抽象分析和静止观念,认为应该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去理解它们。列宁的认识论思想坚持辩证法的观点,强调认识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列宁批判了经验主义过分强调感性经验,忽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他认为,认识过程应该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并通过实践检验认识的真实性。

列宁认为传统唯物主义过于强调物质的唯物主义性质,而忽略了意识、思想等非物质方面的认识。他认为传统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存在着“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错误。而新康德主义过于强调理性和理论,忽略了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他认为这种认识论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基础。批判了唯心主义认识论将认识建立在主观意识的基础上,而忽略了客观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他认为这种认识论容易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列宁认为逻辑经验主义过于强调经验的重要性,而忽略了理论的重要性。他认为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存在着“经验第一性,理论第二性”的错误。基于以上批判,列宁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论观点,即“实践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通过实践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认识。这一认识论观点成为列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20世纪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列宁的认识论思想超越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传统认识论。传统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认识论都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经验和理性获得的。然而,列宁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实现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基础。他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超越了传统认识论只强调理性认识的局限,超越了形而上学的认识论。列宁认为,形而上学的认识论只关注概念和推理,忽视了感性认识的重要性。他提出了“思维与存在的矛盾”理论,强调了矛盾在认识发展中的作用,这种观点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认识论的局限,超越了传统的哲学体系。列宁的认识论思想的发展不是基于某个单一的哲学体系,而是结合了大量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成果,它是基于实践和科学的综合认识。他提出了“辩证法是哲学的核心”的观点,强调了辩证法在认识中的作用,这种观点超越了传统哲学体系的局限。列宁的认识论思想超越了传统哲学认识论的局限,更加注重实践和科学的重要性,强调了矛盾在认识发展中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哲学认识论的研究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列宁认识论思想的当代价值

列宁的认识论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基础上,深化了认识论的研究,形成了独特的认识论体系。这一体系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当代哲学认识论的研究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列宁的认识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它既包括了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分析,也包括了对认识过程中的矛盾、反馈和发展的探讨,对推进哲学认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学术贡献。首先,列宁提出解决“思维与存在的矛盾”的科学逻辑。列宁认为人类认识的发展是通过解决思维与存在之间的矛盾来实现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解决矛盾,人类才能不断提高认识水平。进而列宁强调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性,他认为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哲学的核心,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基础。他指出,只有以物质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哲学认识论才能真正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其次,列宁的认识论思想提出了以实践检验真理的观点。列宁认为,真理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被证明是正确的。他指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实际效果。同时他强调了认识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列宁还提出,人类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背景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因此,认识的发展是具有阶级性的,不同阶级之间对真理的认识是不同的。

列宁的认识论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在于其促进实践的积极性、强调认识的历史性、推动理论的创新以及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等方面,这些思想和观点在当今人类社会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列宁的认识论思想的核心是实践第一,即认识的目的是促进实践的发展。当今世界面临着许多复杂的问题和挑战,需要人们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创新,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列宁的认识论思想强调了认识的历史性,即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认识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这一观点在当今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更具有现实意义,人们需要从历史和经验中吸取教训,才能更好地应对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列宁的认识论思想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指导作用,从而推动了理论的创新。在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类面临的复杂问题和挑战不断增加,更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提出新的理论和观念,以适应新的社会和技术环境。列宁的认识论思想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即只有不断地批判和反思已有的理论和观念,才能推动认识的进步和创新。在当今时代,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和碰撞日益频繁,更需要人们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应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在当今社会,面对日益复杂的世界和不断迭代的技术,人工智能突破了人类智能的局限,在认识过程和认识方式上引起了一系列新的革命。它的进一步发展加深了人们对人脑思维的微观机制的认识,建立了微观认识论,从而使认识论的研究由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推进到脑内神经与意识的关系。从现代认知科学和神经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来看,人的认知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绝不是一种简单“刺激—反应”的生成过程,而是一个能动的辩证反应过程。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主体通过一系列环节创造性地反映事物本质。我们更需要依据列宁的认识论思想原则,深入研究现实世界的客观规律。

(作者: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彬 )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端正创作态度 讲好红色故事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