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视点 > 正文

巴中恩阳区:夯实“耕”基 打造新农田、新技术

2023-04-19 11:45:33   

今年以来,恩阳区按照省市要求,坚持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抢抓农时,努力建设“天府粮仓”恩阳基地。

新农田:让“良田”变“粮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打破了原有的地块、沟渠、道路之间的界限,变“小块”为“大块”、变“零散”为“集中”,提升农田抗灾能力,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宜机化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现在很多人外出务工,好多地没人种,让人心疼,现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村民也很支持。”尹家镇宣传委员罗文介绍道,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老百姓种田更方便,大大提高了积极性,外出务工的村民也可以让其他人帮忙“代种”,能有效避免耕地撂荒,同时还能统一规划种植农作物,提升生产效率。

据了解,尹家镇下苏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覆盖2镇4村,耕地总面积11000亩,今年计划在园区种植优质水稻80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600亩。同时,该园区结合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种植需求,采用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管护、分户移栽的“四统一分”模式,规划8个集中水稻育秧点,每个点均在50亩以上。

新技术:从“单打一”到“协奏曲”

柳林镇海山村优质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恩阳区发展优质粮油的载体和重点。走进海山村,千亩油菜犹如一张“绿色地毯”缓缓铺开。清一色的油菜长势喜人,田里却不见劳作的身影。田中处处随见的摄像头、传感器时时监测,确保作物健康生长。这一切的便利全都得益于海山村数字农业发展模式和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

“我们在田里布置了环境监测传感器、气象站、视频摄像头,通过无线网络实时获取植物生长环境信息,实现对农田生产环境时时感知,从而采取正确措施对作物生长进行干预。”技术人员张建林介绍道。

在村民刘成家不远处,监控平台实行24小时无间断监测,有效实现全方位农作物监测,刘成笑着对记者说,“天上有卫星,空中有无人机,地上有气象站,田里有摄像头,坐在屏幕面前就能查看庄稼的生长状况,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两脚泥的往田里跑了!”

恩阳区运用智慧农业云平台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园区管理、种苗培育、科技服务等全过程,利用物联网智能监测现代技术,实现智能调节,精准把关,通过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大力推进云计算、农业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减少损失的同时还能增加产量,让农民实现 “千亩大田只要一人”的场景。

近年来,恩阳区积极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仅2022年就新建高标准农田4.7万亩,涉及5个镇(街道)25个村(社区)。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依靠科技助力农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提升农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乡村振兴。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南召县白土岗镇走访慰问荣获三等功现役军人家属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