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山水化湖景区绿意盎然,三五游人或泛舟或骑行。这里是环化湖农旅融合示范园的核心区域,正在描绘崭新的“三区同建”发展蓝图。
整个环化湖农旅融合示范园覆盖巴州区化成镇赵家湾村、长潭河村、赵家营村等6个村(社区)。园区以“一带四地”为发展定位,建有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1个、新型社区8个、4A级景区1个,形成住在社区、业在园区、乐在景区“三生相融”的新景象。
兴产业,乡村振兴动力足
赵家营村的“枳壳+土豆”产业园分布在山坡之上。站在园区顶端眺望,园区内道路相连、干净整洁,一座座民居分布在园区周围,浓厚的田园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园区内,一排排整齐的枳壳树已经长到一米高左右,树上挂满了防蚊虫的粘纸,枳壳树下的土豆苗绿油油的,长势喜人,下月就将开挖。
村党总支书记赵建明介绍,2019年,村内开始启动园区建设,如今面积已达800余亩,其中村集体经济种植的面积为500多亩,剩下的300多亩流转给了业主。为了增加土地效益,赵家营村探索实施“枳壳+土豆”的粮药套作模式,利用枳壳与土豆生产空间差和收益时间差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粮食产量,扩大经济效益。
“目前枳壳还没有投产,今年只是零星的树木开了花,预计明年枳壳就能大面积挂果。”赵建明算了一笔账,枳壳进入盛产期后,每亩的收益至少在1000元,仅500余亩枳壳就能为村集体带来50多万元的利润。
在距离“枳壳+土豆”产业园约5公里外,就是赵家营村的李子、枇杷产业园,面积也有200多亩,目前由村集体代管。
“李子是清脆李,口感不错,枇杷也很受欢迎,几乎不愁销路。”赵建明说。
产业的发展,让村民更真切地感受到了红利。村民陈铁山夫妻二人常年在园区务工,平时主要做除草、浇水、药物喷洒等简单的农活,两人一年能够收入2万多元。
化成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环化湖农旅融合示范园通过建园区兴产业,按照“大园区、多业主”和“国有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园运营机制,依托区位生态优势,建成以果、药为主的粮经复合种植基地5000亩,建有良种繁育基地1处、中药材初加工基地3个。2022年,园区综合收入超2000万元,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建景区,美丽资源变美丽经济
山水化湖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也是著名的水利风景区。景区区域有清廉区、勤廉区、红廉区、水域观光区4个区域63个景点。
“自从山水化湖景区打造好了之后,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景区旁开了20多年小超市的老板石兆江说,现在景区打造好了,生意也变得红火起来。“现在每个月的收入是没打造好景区前的几倍。”
除了依靠传统的自然风光,化成镇还不断丰富发展旅游新业态。其中,刚投入不久的鸣池康养欢乐世界项目就是其中之一。整个项目是集餐饮、萌宠乐园、嘉年华旱地乐园和鸣池水上运动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田园服务景区,景区内有异域风情的蒙古包,还有传统的十大碗、鱼火锅、烧烤、柴火鸡等。
17日下午,鸣池康养欢乐世界的办公室主任易倩如已经接到了10来个预定周末用餐的电话。
“今年3月份开始营业,生意比想象中要火爆,特别是周末,32个蒙古包基本座无虚席。”易倩如说,这两天,她们正在蒙古包内安装空调,给游客提供更加舒适的用餐环境。
在蒙古包的一侧,鸣池康养欢乐世界项目中在建的嘉年华旱地乐园和鸣池水上运动中心也正在紧张的施工中,有望在今年7月开门迎客。到时,整个项目将为游客提供更好更齐全的旅游消费体验。
化成镇宣传委员辜柏翰介绍,化成镇正围绕“一座山、一水库、一条鱼、一群人、一座城”的资源禀赋,打造田园文化景区、红色人文景区、休闲娱乐景区,目前已发展民宿10余家、农家乐20余家,露营基地2处,就近解决500余人就业,40余名农民成为老板,推动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对接,真正将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强治理,打造宜居好生活
在化成镇,改变的不仅是环境,更有文明风尚的提升。化成镇综合文化站负责人杨杰介绍,街道文明实践站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按照“一月一主题”常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日”活动,还经常性面向广大村民、青少年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弘扬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乡贤文化,形成浓厚的崇德向善的氛围。
吴太万是化成镇的一名场镇居民,前不久他刚加入志愿者队伍,跟着队友们干起了公益事业。“以前,我觉得自己生活好就行了。”当看到其他志愿者无私地给广大群众义务服务时,吴太万主动加入,他用了“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句歌词来表达他转变后的认识。
有了群众的主动参与和自觉行动,环化湖农旅融合示范园精神文明之美扑面而来。辜柏翰介绍,环化湖农旅融合示范园以“1+3+N”模式为核心,探索构建法治、自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村级治理新体系,移风易俗持续推进,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据了解,环化湖农旅融合示范园正以“建社区聚人心,做好幸福生活圈”为目的,成立了天马山森林康养发展片区联合党委和山水化湖景区管委会,推进产业、基层治理一体化。通过推广“1+3+N”社区治理新模式,环化湖农旅融合示范园开展“群众诉求大起底”,弘扬红廉文化,形成“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新模式,建成党群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文化室、卫生室、便民服务站共3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