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视点 > 正文

安徽望江县鸦滩镇:“五治融合”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2023-06-15 16:12:45   

近年来,安徽省鸦滩镇努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安全感、满足感,以“五治”融合创新基层治理方式,凝聚合力,走出了一条乡村善治之路。

“政治”引领聚合力

深夜,安徽省鸦滩镇鸦滩村网格员吴卫波走访排查时,发现鸦滩中学路口处内有一处路灯倾斜,于是迅速用手机上报综治中心。镇派出所及供电所接到信息后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到现场维修,保障了交通安全,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有事就找网格员”。这些年,安徽省鸦滩镇网格员忙碌奔走在群众需要的各个角落,成了居民的贴心人。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关键在政治引领。为此,安徽省鸦滩镇健全“党员带骨干、骨干带群众”示范带动机制,组织镇机关、相关单位2933名在职党员“进网入格”,发动党员带领群众参与人居环境、志愿服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重难点工作,实现“一网通用、多网合一”,推动党的领导优势向社会治理效能转变。

“法治”保障促稳定

“真的感谢您,5年了,我终于拿到赔偿了”2017年8月,安徽省鸦滩镇枫岭村李某应同乡邀请到浙江武康某工地做建筑工人,在干活时不慎从二楼摔下,轻伤致残。由于当时出于对于同乡的信任,李某未签劳务合同,近5年来一直维权未果。2022年,李某来到安徽省鸦滩镇法律援助工作站求助。律师在了解详细案情后,与李某和枫岭村负责人一起赶赴浙江武康,帮助其申请劳务仲裁,成功要回赔偿共计16万元。

据悉,像这样的法律援助案件,2022年以来,安徽省鸦滩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共受理了14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00余万元。法援相伴暖民心,普法宣传惠民生。安徽省鸦滩镇不仅注重运用法律武器为民办实事,更是强调群众懂法的重要性。近年来,该镇组织开展各类法治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执法人员专项培训等宣传活动200余场次,培养法律明白人157人,切实增强了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在镇村法治建设不断夯实的基础下,鸦滩法庭去年全年受理案件220件,全部审结,同比上年收案下降了9%,结案上升了4%。截至目前,鸦滩镇已创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4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

“自治”强基增活力

鸦滩镇望马楼村中塔组、上塔组在本世纪初期就因两组之间的塔圩土地的权属产生争论,村干部多次调解均未成功。望马楼村召开“党群说事”调解协商会,邀请了原望马楼村老书记、老主任及两个村民组的党员、组长、理事会成员、乡贤等人员参加。会议安排大家一起到现场实地查看,对照调查了解的情况及收集历史材料进行逐一确认,就不能确认的地方进行协商,最终妥善解决了陈年积怨。

运用“党群说事”机制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是鸦滩镇探索建立群众自治的方式之一。为调动群众自治的积极性,近年来,鸦滩镇探索建立“党群说事”“两商衔接”“村组通气会”等群众自治新模式,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的带头作用,定期组织开展群众说事、民情恳谈等活动,顺利推动济广高速连线工程、望江县(鸦滩)乡村振兴双创产业园落户等经济发展事项10余起,村级中心村建设、双基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民生事项80余件,群众邻里、家庭矛盾、信访事项200余件,形成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良好局面。

“德治”教化润文明

近年来,安徽省鸦滩镇为有效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的文明教化作用。同时,依托望江县“三孝”文化,各村组宗祠文化,做好以“和”为贵与乡村治理结“合”文章,采用道德大讲堂、送戏下乡等方式宣传村规民约、移风易俗、平安建设等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智治”支撑提效能

智治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动能”。为充分发挥科技防范设施在社会治理中的实战效能,2022年,鸦滩镇结合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以“雪亮工程·平安乡村”建设为载体,投入11万元安装智能摄像头450个,做到主要路口、所有村组、重要地区全覆盖,大大提升了社会风险隐患预测预警能力。同时,投入8万元用于辖区15个行政村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一体式触摸屏建设,方便群众查询村级公开事项和惠民补贴情况。

此外,鸦滩镇村组干部信息化办公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该镇在全镇推广使用平安宜城APP,开展应用业务培训,借助APP全镇村组干部共采集全镇房屋、人员信息31191条、上报矛盾纠纷227条,进一步畅通了社情民意的收集渠道。依托该软件、微信群、钉钉、政务服务平台等各项智慧平台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干部的办事效率,也激发了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安徽省鸦滩镇宣传办供稿)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兴安县“政税银企”交流会举办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