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镇县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人才工作有效嵌入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基层治理一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坚持固本强基,打造乡村振兴“生力军”。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优选“善治”人才、发掘本土人才,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紧紧围绕防返贫监测帮扶、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持续强化选派驻村干部队伍105支、驻村干部349名下沉基层服务一线,轮换调整驻村干部的114名,驻村工作队7支,全面打造过硬驻村帮扶队伍。去年招录选拔公务员41人,“三支一扶”人员20人,事业单位招聘40人,特岗教师68人,大学生到村任职大学生113人,参与到基层党建、招商引资、综合治理等重点工作,全面注入干事创业新活力。村“两委”换届以来,吸纳招揽64名务工经商返乡人员、28名退役军人、210名本土大学毕业生到村“两委”班子中,蓄足村级后备人才“源头活水”。
推进技能培训,培育乡村振兴“新农人”。用好用活人才资源,组织“田专家”、技能大师、致富能手等面对面开展乡村实用人才培训。着力打造“北方好焊”天镇劳务品牌,注册“北方好焊”商标,全职引入山西省五一劳动奖获得者、焊接技能大师2名,组织开展培训3期,参训人员183人,实现就业180人。擦亮“天镇保姆”金字招牌,联合北京开放大学开发家政服务“2266”行业模式,大力开展保安、保洁、育婴、月嫂、管家等家政服务培训,先后累计培训1.1万余人,实现就业5300多人,创造劳务收入2亿多元。依托大同大学开设农村区域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村镇管理、设施农业与装备、畜牧兽医等课程,累计培训村党组织书记112名、后备人才干部216名,强化技能培养,以人才之力凝聚发展之力、增强发展之效。
深化省校合作,助力乡村振兴“加速度”。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成立工作专班牵头抓总,统筹责任部门全面推进“12大基地”建设,确保校地合作取得实效。积极与签约高校做好技能人才输出,已向省外高校输送保洁员、厨师、快递员等技能人才245人;全力打造高校农产品供应基地,与太原理工大学、大同大学签订5000桶亚麻籽油供货协议,合同金额40多万元。对近两年已签订的省校合作协议进行全面盘点,建立台账、跟踪问效,进一步在干部培养、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红色教育和国情教育等方面引深校地双方交流成果,打通人才供需两端,推动县域更好借助高校人才和智力集成优势,实现产业创新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天镇县委组织部 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