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科技UP主受热捧:让年轻人爱上科技,更让世界理解中国

2023-05-29 12:27:54    新华网

日前,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在出席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时表示,科学家有义务把科学之美带给大家,而通过B站将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同时他也透露了自己的一个“新身份”:B站UP主。

迈克尔·莱维特表示,他很高兴通过这样的平台与年轻人交流,因为“这是关于年轻人的平台,我们真的需要年轻人成为科学家”。让年轻人知道科研是怎么一回事,让尽可能多的年轻人对科学感兴趣就是他的目标。

不仅是迈克尔·莱维特,爱德华·莫泽、乔治·斯穆特等诺贝尔奖获得者也纷纷在B站分享科学。如今,B站UP主中已有很多科学家与科技工作者,包括汪品先、欧阳自远、刘嘉麒等多位两院院士,并累计入驻名师学者UP主645位。以B站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正大力丰富科技内容生态,让年轻人爱上科技,而此间涌现出的科技UP主们,也正展现出全新的中国青年形象。

如果一条视频能让年轻人投身科技……

自2021年底入驻B站以来,迈克尔·莱维特会在繁忙的科研之外抽出时间发布视频或者回答网友提问,也吸引了超过46万年轻粉丝。“我与年轻的中国学生交谈,他们每个人都很兴奋,充满兴趣,对UP主也很信任。”迈克尔·莱维特说。

数据显示,科技内容已经成为B站最受欢迎的品类之一,过去一年观看科技内容的用户数达到2亿;科技和知识类视频主动搜索的次数,在各类视频中排名第二;如人工智能等热点科技话题,过去一年相关视频的发布量同比增长86%。

如UP主“跟李沐学AI”,其实是亚马逊首席科学家兼斯坦福大学讲师,在B站日常讲解斯坦福的专业课程,精读各种专业论文,带领粉丝进行AI深度学习的训练实操;UP主“老石谈芯”则是中科院副研究员,他的视频专注于芯片技术解析、论文研究、芯片行业科普,并且经常与粉丝深度交流芯片行业知识。

“B站的科技内容和其他的平台是有明显的区别的,B站上的科技视频,不仅质量很高,而且大部分是有专业性的干货,这是因为我们用户有更高的受教育程度,他们喜欢看更专业的内容,我们的很多UP主也是真正的科学家以及科技工作者。”哔哩哔哩董事长兼CEO陈睿日前在在第二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主旨大会上说。

陈睿还表示,如果年轻人因为在B站上观看了某个科技的视频,最终选择投身于科技工作,对于B站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也是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所以B站在平台的运营以及推荐算法上,一直支持科技类内容的发展。

陈睿希望,B站能在科技新浪潮中发挥平台价值,给科技内容创作者提供平台,产生更多更优质的科技视频,并把这些视频给年轻人看,让他们爱上科技、走上科技的道路,也成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生力军。

科技UP主展现青年新风貌

令人欣喜的是,在中国年轻一代聚集的B站上,已涌现出众多年轻、有才华的科技类UP主。过去一年,B站科技类UP主达116万,累计创作科技类视频1482万。他们不仅受教育程度高、求知欲强,对前沿科技抱有极高兴趣,更能通过创造力与创新力,让科技前沿的新问题、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果,变得生动、有趣、可感。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评估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董阳表示,这些优质的科技视频,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不仅形成了面向社会公众的公益性文化产品供给,同时也成为面向全球展示中国青年新形象的一扇窗口,在“科技自立自强”与“文化自信自强”之间实现了相互融合,也促使了“科技创新+学术交流+知识普及+成果推广+志愿服务+国际传播”的有机衔接。

“一直以来,我们始终自豪于中华传统文化给世界文明作出的不朽贡献,但是进入新时代,我们更应该重新定义当代中国在人类文明对话中的角色。”董阳表示,要用好新媒体平台等新兴话语主体,发挥其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优势,以中国式现代化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程中的“小切口”案例为题材,进行深度创作和分众传播,让优质内容产生更大的辐射效应和教育功能,向社会传播科学知识,向国际传播中国智慧,既让公众理解科学,更让世界理解中国。

随着这些科技视频走出国门,也让国际社会更好地认识中国的科技新成果和青年新风貌。陈睿表示,这些年轻UP主本身和其所传播的科技视频,正是B站一直希望打造的内容导向。“过去国内的科技爱好者是通过中文字幕看外国人做的科技内容,我相信未来会有很多外国人通过英文字幕来看B站上中国人呈现出的科技实力。”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主播用“明星脸”带货,“AI换脸”乱象如何破?
下一篇: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科技辅导员特色团”“红领巾讲解员特色团”授旗仪式暨“六一儿童节”首场活动在中国科技馆成功举办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