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水—油微界面存在接触电致氧化还原反应

孙丹宁    2023-10-12 11:28:47    中国科学报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峰、副研究员贾秀全团队与斯坦福大学Richard Zare院士团队、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李海洋团队合作,在微液滴化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揭示了含油微水滴的水—油界面存在接触电致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

通俗来说,当“宏观”的水被“击碎”成微米尺寸的微小液滴时,这种微小的液滴就被称为微水滴。微水滴往往能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能”,未来有望为环境、能源领域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然而,液体燃料的高温燃烧会导致较高的氮氧化物和碳烟等污染物排放,理解微水滴促进燃料燃烧的机理,对克服这些不利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工作中,基于微米尺寸的微水滴存在界面强电场,以及水—油界面存在自发电荷转移的特性,研究团队在无氧条件下构建油水乳液体系。他们利用乳液中稳定存在的微水滴实现低温裂解长链烷烃,制备了氢气和C1-C2能源小分子,揭示了乳液中微液滴的水—油界面存在接触电致氧化还原反应。此外,研究人员还利用气相、质谱和电子顺磁共振谱等表征手段,观测到了氢气的生成主要来自于微水滴而非油分子,为微水滴中自由电子的产生和去向提供了新认识。

通过构建微水滴界面强电场,发展低温裂解燃油技术,有望助力液体燃料的清洁化利用。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科技助力幼儿健康
下一篇: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