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人工智能出现了,我们会更关注学习品质吗

温才妃 刘六生    2023-10-18 11:51:34    中国科学报

“说起ChatGPT,人们的第一反应竟是诈骗、抄袭。”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教授安东尼·安托万(Anthony Antoine)坦言,不只是中国,面对ChatGPT,国外的高教人士同样有“狼来了”之感。

然而,谁也阻挡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人工智能+教育’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引领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云南师范大学校长王德强表示。

冷静之后,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不约而同地思考同一个问题——它将给未来教育带来什么。

在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蔡苏看来,“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培养能独立思考和有正确价值判断能力的人,而不再是获取特定知识。超越知识学习,须更加关注学习的质量”。

日前,在云南师范大学举办的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论坛上,专家们共同讨论了被人工智能重构的学习方式。

个性化学习将加强

“我有一个想法,但在头脑中始终不成形。用PPT完全吸引不到学生。于是,我们创造了一个虚拟环境,帮助学生呈现头脑中所需要的结果。”论坛上,马来西亚泰勒大学副校长田乐文分享了该校事例,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看到了学习未来的样子。

怎么用工具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场景?这是马来西亚泰勒大学教师每天都在思索的问题。“ChatGPT的出现,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实现定制化学习。”田乐文说。

大班人数超100人,教师能否一对一指导学生,同时又减少职业倦怠?通过人工智能中的虚拟导师,他们找到了“解放教师,及时反馈”的路径。

屏幕上,一位身着绿衣的虚拟导师问学生:“你现在是否已经做好了参加考试的准备?”学生回答“是的”,而且80%以上的题目答对了。虚拟导师又会问他:“是否要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在互动中,人工智能了解了学生的学习习惯、获得了训练,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比如,虚拟导师发现学生在某方面的学习不充分,会向他推送定制化的教学方案。”田乐文说。

自2022年该校开展相关教学实验以来,已经有1500名师生参与其中。通过人工智能加强过程反馈、评价,96%的学生表示“有用”、参与感强,教师也认为此举节约了指导学生的大量时间。

大连理工大学学科评价中心主任姜华表示,对一线教师而言,ChatGPT有望将其从大量简单、机械、重复的教学准备、组织和管理等工作中解脱出来。事实上,在教学领域,学者已经归纳出至少80种在课堂上应用ChatGPT的具体方法,涉及协助教师备课、提供教学辅助、创建评价材料、开展课堂活动、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等多个类别。

但他也指出,目前针对ChatGPT教学应用的建议主要集中在教师主导、班级授课的教学模式中,即ChatGPT辅助集体授课中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因其诸多知识缺口和不确定性,ChatGPT只能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辅助工具,不能取代教师。

对此,马来西亚泰勒大学副教授冯育英表示赞同。“人工智能参与的定制化学习更适合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以及希望有更多‘增值’内容的学生。与人工智能对话,事实上对学生的提问水平有所要求,可能并不适用于小班研讨。”

个性化学习只是人工智能改变未来教育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传统的教与学,以及教育评价方式等”。香港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讲座教授李子建说。

唤醒高阶能力的培养

未来教育中,更值得被重视的能力是什么?

“人工智能的出现,促使高校进一步思考高阶能力培养和综合素养培养。”李子建告诉《中国科学报》,高阶能力起码包括批判性思考、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与创造力、跨文化传承能力等。“趁着人工智能出现的机会,应尽可能减少记忆方面的学习,在提高创造力、加强团队合作、实现跨学科培养等方面更多发力。”

事实上,一些国家在人工智能战略中已有行动。比如,德国主张“技术常识主义”,高校积极支持人工智能教育工具在日常教育场景中的应用,让更多人自然地感受、学习和反思人工智能。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领导与管理国际比较研究中心主任陈正表示,在使用智能教育工具上,德国并非以“学习什么”为主导,而是以“怎么学习”为突破口,关注学习动机来源、学习时间分配、学习组织方式等,提升学生学习的幸福感、趣味性和有效性;不是仅仅聚焦学科知识,而是强调知识和能力的协同学习,尤其是通过人机互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辩论讨论的能力。

“在真实环境中解决问题是一种更有效的培养方式。”这是李子建的反思。比如,他鼓励学生在博物馆中边看边学习;鼓励大学生在本科期间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企业的研发项目,让他们知道真实世界的工作、企业的发展情况等。这些将是未来学习的方向。

陈正也认为,德国助推人工智能国家战略所带来的启示是——高校应冲破“学科中心主义”的壁垒,打造高水平、跨学科研究团队;打破与企业、行业组织的协同壁垒,融合教育链和产业链,主动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未来教师角色将转变

针对ChatGPT带来的挑战,目前已经有很多说法。比如,它会导致作弊、抄袭行为频现;让学生过度依赖工具,并错失高挑战度的学习机会;传递不准确、有偏见或有害的信息等。

如何恰当、合理地使用ChatGPT,而不至于让教育在技术中迷失?深圳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张祥云指出,目前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人们把“学习”当成“教育”,让“教育”偏离为“学习”。事实上,脱离师生关系去理解教育,甚至以人工智能替代师生关系,教育往往会走向“非教育”。

那么,教师这一角色在未来教育中又会发生怎样的转变?

安东尼·安托万在论坛现场做起了人机互动调查。他抛出了一个问题:“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

跨学科素养、判断辨别信息、道德伦理、信息素养、对学生更密切关注……经由观众扫描二维码回答后,这些关键词出现在了屏幕上。

李子建强调,从“教书”转为“育人”,未来教师将是人类尊严与价值的捍卫者、机器教学的监督者与纠错者、学生心理健康的诊断者和培育者、师生感情和教育承传的传递者、“人机协同”教学模式的协调者。

张祥云指出了ChatGPT与教师的分工,“把可以替代的工作交给人工智能;把不可替代的工作通过制度进行变革,引导教师勇于担当”。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利用LHAASO精确测量银盘超高能弥散伽马辐射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