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舆情 > 正文

莫让虚假摆拍扰乱网络空间

郑智文    2023-06-26 09:00:23    人民日报

“游客手机掉西湖被要1500元打捞费”“女子输液被陌生男子拔针扎进水桶”……近日,这些话题登上网络平台热搜,引发热议。然而,没过几天,权威部门就发布辟谣消息,确认这些视频均系自媒体创作者“摆拍”,目的是为了吸引流量。虚假摆拍乱象的背后是对流量变现的不当追逐,记者采访了部分短视频行业从业者、短视频用户和专家学者,调查了解虚假摆拍短视频为何屡见于网络空间。

以“女子输液被陌生男子拔针扎进水桶”短视频为例,视频发布后在网络空间迅速传播。经公安机关调查,此视频系当事女子摆拍,目的是为吸引关注。“看到标题后第一反应是觉得很意外和气愤。但了解真相后,又对拍摄者感到气愤,觉得自己的同情心又一次被消费了。”吉林长春市读者张女士说。不少网友表达了相同的感受:“为了流量无底线”“将公众的善意变为自己的生意”。

近年来,一些哗众取宠的虚假摆拍频频出现。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黄楚新认为,虚假摆拍短视频通过伪造事实、编造故事或虚构场景等手段,引起公众强烈情绪波动,误导公众对事件、人物或问题的认知。更有部分短视频以故意制造恐慌、混乱或煽动仇恨情绪为目的,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破坏。

“短视频行业通常是有流量才有收入。现在短视频行业创作门槛较低,竞争激烈,要想获得更多关注,需要创作者们不断更新内容。但有的创作者为了短期流量挑战公序良俗,虽然火了一时,最终往往得不偿失。”某短视频平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针对如何吸引用户关注,短视频行业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内容生产模式。部分短视频账号会在内容创作、人设营造等方面花不少心思,其内容通常会经过策划设计,但为了长期运营,有的也会标注“剧情演绎”或是在简介中说明。

“我们在进行视频创作时通常会在剧情中设计能引起关注,或引发公众情绪共鸣的点,部分创作者为了更夸张的效果,会故意模糊作品性质,将精心设计的夸张剧情伪装成真实发生的事件。”业内人士介绍,部分自媒体或者机构还会通过刻意打造虚假“正能量”人物,或是靠故意卖惨等短视频内容来换取观众的共情,消费观众的同情心和善意,获取流量后进行商业变现。

前不久,国家网信办部署开展2023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明确提出全面清理通过伪造场景、编撰细节、虚构经历等手法摆拍制作的导向不良、误导公众的短视频。同时,部分短视频平台上线新规,规定创作者制作、发布虚构内容时,需在显著位置标注“作品系演绎”等相关字样。如作品因未显著注明“系演绎”“系虚构”等字样,致使社会公众、新闻媒体产生误解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平台将对发布账号给予全面禁言直至无限期封禁等处罚。

“虚假摆拍短视频的治理需要有关部门、平台、媒体、用户以及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黄楚新建议,作为主要传播载体的短视频平台需要落实审核责任,通过完善规定、优化技术手段等多种方式治理相关内容。同时,还可以强化用户参与和反馈机制,鼓励用户积极参与虚假短视频的举报和反馈,建立方便用户举报的渠道和机制。监管机构和社交媒体平台应积极响应用户的举报,进行调查处理,并及时向用户反馈处理结果。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26日   第 06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家庭应急包如何“量身定制”
下一篇:完善执法机制 加强源头治理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