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牢牢守住粮食安全这条底线

2023-03-14 20:40:37    人民论坛网

近日,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文件提出,“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自古以来中国就非常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必须牢牢守住粮食安全这条底线,让“中国碗”装满“中国粮”。

中国依靠自身力量逐步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的巨大转变,中国粮食供给由全面短缺转变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由简单的“填饱肚子”变为营养丰富,中国的粮食安全取得了巨大成就。2022年,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实现“十九连丰”,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 1.3万亿斤以上; 同时,人均粮食占有量 483公斤以上,远远高出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标准线。也就是说,我们仅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就解决了世界约20%人口的吃饭问题。这充分表明,中国人的饭碗已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真正强大的国家一定要有“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的能力,“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为此,我们必须要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新格局,实现粮食高水平自给自足,稳步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和抵御意外风险能力。一方面,要做到“藏粮于地”,严格落实地方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断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推行耕地保护政策,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做到“藏粮于技”,加快育种技术创新,把中国种子攥在自己手中,并一体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现代农业的大联合,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智慧化水平。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深刻认识到,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既需要国内循环的基础支撑,也需要国际循环的重要补充。我们应做到两个循环的内外统筹、协调并进。对内,我们要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并积极拉动内需,延伸粮食产业链以及粮食价值链,培育和壮大国内市场。对外,我们要积极推动全球粮食产业转型,改善国际食品贸易环境,建立全球和区域食品安全管理机制,促进国际粮食组织与机构在全球农业方面发挥相应的作用。这样,我们才能在解决好自身粮食安全问题的同时,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响应“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口号,全力建设粮食安全的现代化农业强国,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使“中国粮”成为兴国安邦的“压舱石”。(作者:曾在森)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扩大开放的中国具有强大吸引力
下一篇:促进共同富裕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