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牢牢守住生态保护底线

2023-05-22 15:26:44    经济日报

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日前先后宣布,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已经完成并公开发布,这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以后,如何守住这条生命线,守护自然生态安全,不仅考验相关部门的智慧与担当,更要形成全社会的责任与共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首创的一套国土空间管理模式,也是一种全新的生态环境保护模式,划定的是国家和区域极其重要的生态空间,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与生命线。对于这样一种全新的生态保护制度模式,如何守护好、运用好并落实好生态保护红线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还存在很多影响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的制约性因素。

一是生态保护红线观念还没有形成全社会的共识。有的重利益轻环保,有的重生产轻治理,有的重眼前轻长远,对生态保护红线缺乏理性认同。

二是数字化监管机制尚不完备。由于生态保护红线占地面积大、涉及范围广、生态类型多,再加之历史遗留因素、核查人员队伍等条件的制约,很多地方的监管数据尚未与国家平台实现互联互通,监管数据没有实现闭环共享,数字化监管机制亟需进一步完善。

三是协同监管效能还需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涉及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以及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等众多责任主体,部门之间联动协同的任务艰巨,进一步提升动态监测预警能力、提高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水平依然任重道远。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才是重中之重。如何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需要从多个角度稳妥施策。

首先,唤起公众遵守生态保护红线的意识。要加强对公众生态保护红线意识的培养,树立文明健康的消费观和生活观,形成节约资源的行动自觉,减少对自然的索取。发挥社会组织在舆论宣传、提供专业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创造条件让公众知晓红线、参与红线、敬畏红线、保障红线;推动企业形成集约环保的发展理念,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依靠科技创新赋能生态环境保护;通过政策优惠、购买服务等措施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红线行动,将公众遵守生态保护红线的集体共识转化为深化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守护生态安全边界的全民行动。

其次,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智慧平台建设。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以监管的智慧化、信息化助力高效监督。依托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和大数据,综合利用“五基”协同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体系,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采用无人机辅助航拍、卫星地图、手机GPS定位等技术手段,对生态保护红线落实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控,进一步加固生态安全屏障,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再次,建立各部门协同高效监管的工作机制。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互联互通模式,明确各部门和各级政府在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责任机制,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督察执法以及责任考核要求,及时发现生态破坏问题并监督整改落实,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

最后,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绩效评价机制。发挥生态保护红线在优化产业布局中的纠偏作用,持续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社会生产实践的各个领域,将绿色GDP、环境承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等要素作为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的绩效评价标准,让取得“生态政绩”的干部得到重用。(孙显蔚 张惠娜)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既着眼“千年大计”又立足“只争朝夕”
下一篇:深刻汲取教训,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